●“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使中国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又一引擎,为实现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国改革是体制内外并行推进的,体制内按照先易后难顺序,逐步减少计划权重、扩大市场权重,体制外则专于扩大市场权重。计划和市场通过此消彼长,权重关系早已发生逆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剩下的虽然权重已很小,但都多为“难啃的硬骨头”,改革进入到了体制内的最深处,要触及部分权利主体的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常态下经济工作面临的挑战,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并举,对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布局,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成效正在日益彰显。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今年一季度实现了7.0%增速,季度绝对增量比1984年全年经济总量还要多。更为可贵的是发展转型步伐加快,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破茧而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13年46.9%增长到今年一季度的51.6%;经济增长吸纳就业人口能力显著增强,去年城镇新增就业高达1332万,今年一季度又增长了320万;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单位GDP能耗在去年下降4.8%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又下降了5.6%。现在看,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虽还存在,但重新“雄起”的“势”正在积聚,我国经济发展有望早日跨上“升级版”。
有质量利长远的需求空间正在有序拓展
新常态下,需求动力有所下降,这决不意味着需求潜能萎缩,只是“三驾马车”的结构和内涵发生了变化,支撑经济发展的拉力仍将强劲。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在稳步提升。提振消费能力、改善人民生活,这既是稳增长、促发展的条件,更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制约消费增长的症结,系统谋划,积极应对。牢牢把握第一要务,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加强社会保障,逐步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中产阶级队伍有所壮大,人民群众绝对消费能力得到提升。从供给方面,继续保障住房、汽车等“排浪式”需求品的供应,着力解决“三个1亿人”城镇化问题,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根据新常态下消费需求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的新特点,扩大高品质、个性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满足日益壮大的中高收入群体的新需求。加快补优质公共产品的“短板”,提高优质教育、医疗、养老、旅游等的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力发展新业态,促进消费便利化。我国消费能力培育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2012年以来,居民收入均高于GDP实际增长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发生可喜变化,为消费稳步增长创造了条件。去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达到51.2%。新型消费业态亦已加速成长,今年一季度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41.3%。总体看,消费增长正在告别在谷底徘徊的局面。
投资仍将在稳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81到2012年的31年年均增长21.22%,高于同期消费增长5.6个百分点。投资的高速增长是我国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是实现“弯道超车”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对投资发展提出了新需求。中央继续把投资定位为促进内需增长的关键,并且进行了系统布局,一是把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投资方向;二是加大对基本民生保障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明确提出要把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应作为推动发展的“双引擎”之一;三是大力引导和释放民间投资发展,今年以来,围绕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和投资便利化,国务院常务会进行了两次专题研究和部署,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高达65%。
对外出口有望企稳趋好。“入世”后,外需曾强劲增长,我国对外出口从2001年的2661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8983.8亿美元,10年年均增长21.71%,为新世纪高速增长作出突出贡献。然而,受经济发展转型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影响,外贸出口增速急剧下行,2012到2014年分别只有7.9%、7.9%和6.1%的增速,今年一季度更是下行到了4.9%。但我们有理由认为,外需形势不会向更差的方向发展,回调动能虽然不强,但总的上行趋势已经比较明朗。从我国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看,我国的出口比较优势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距今已有7年,国际社会开出的药方已逐步见效,在美国带领下,世界经济亦在步出谷底,开始了缓慢复苏进程,我国对西方国家出口市场至少不会变得更坏。今年一季度出口形势已经发生了积极变化,市场多元化取得可喜成果,对新兴市场出口增势良好,比重提升;贸易区域布局均衡性有所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增速达到16.5%;外贸内生动力有所增强,民营企业比重显著提升。特别是对外投资,一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9.6%,其中,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同比增长17.6%,这是我国对外开放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变,对外投资、输出产能的自我掌控能力显著增强。
结构调整的战略布局正在强势推进
经济结构的板块重组,是释放经济增长动能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国家治理制度的特有优势。我们曾经设立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218个国家级开发区、12个国家级新区、四大发展板块,制定了国家“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项目”、“大飞机项目”等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上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新的结构调整战略布局基本形成,必将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能。
实施“3+1”区域战略,推进区域结构重组。“3+1”区域战略,即“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三个支撑带”战略和一个“自贸区”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区域战略的共同特点,是跨越行政区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个支撑带”战略是对“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战略的重大发展,“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是撬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杠杆。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首先需要加快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首先要在交通一体化、生态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首先要对黄金水道实施治理、开展沿江码头口岸建设,率先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前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上海自贸区,最近又通过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方案。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推进全面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经济强身健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习近平同志访问巴基斯坦,与巴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总投资额高达460亿美元,“一带一路”战略的样本工程已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一带一路”的“西进”重大国家战略已经付诸实施。
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推进产业结构重组。实施“中国制造2050”和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已经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战略抓手。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粗放发展模式,我国产业发展低端起步,且逐步形成了路径依赖,以至于有的产业已经成为转型发展的沉重负担。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再工业化的进程,他们凭借技术领先优势,正在加快布局产业振兴计划。我们国家已经错过了前三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无论如何都耽搁不起了,必须用更大的努力,抓住这次世界性产业升级机遇,迎头赶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使中国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又一引擎,为实现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到各个领域,国家正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随着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速度更快、质量更优。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城乡结构重组。前年年底,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城镇化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由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今年初,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把江苏、安徽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作为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的通知。新型城镇化战略已在全国有序实施。
攻坚治本的市场化改革正在加快实施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我国国民经济曾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究其根本是当时的体制窒息了经济主体的活力。我国经济在短短30几年里取得了这样的辉煌成就,究其根本是市场化改革激发了经济主体的活力。中国经济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跃升到新的发展平台,根本上仍然取决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实践,可谓指向明、力度大、措施实,正在为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阶段的改革作出了全面布局。改革既定位于“全面深化”,又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国改革是体制内外并行推进的,体制内按照先易后难顺序,逐步减少计划权重、扩大市场权重,体制外则专于扩大市场权重。计划和市场通过此消彼长,权重关系早已发生逆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但既往改革基本遵循“帕累托”路径,每每均为让某些人变得更好而几乎没有人变得更坏,反对改革的声音很小。现在看,剩下的虽然权重已很小,但都多为“难啃的硬骨头”,改革进入到了“非帕累托”式的“第二季”,到了体制内的最深处,要触及部分权利主体的利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说要按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把仍然集中权力部门的资源配置权力转交给市场,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一是推进政策上的普惠制。对过去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了全面清理,对小微企业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制定了一系列平等惠及所有主体的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政策平台。二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把干事创业的权利还给市场主体,降低投资创业门槛,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三是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提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把国务院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三分之一,这一目标任务已经提前3年完成,并且大量涉及行政审批的政策法规被废止或修改,市场主体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激情正在释放。今年第一季度,新登记私营企业同比增长40.9%,注册资本增长118%。从去年3月到今年2月一年内,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382.33万户,平均每天新产生的企业超过1万户。
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非常强的路径依赖特征,要把积累了30多年的发展方式升级转换到新的发展路径上,这是前无古人的巨大挑战。但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国家治理制度能够铸就强大的“国家能力”,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能来得比预想可能要快,“唱衰中国”注定会继续落空。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