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打新,就要冻结动辄数千亿元的资金,这明显是个资源浪费。对于中国经济整体而言,打新资金冻结不过是简单的电脑内存中数字的变化,但对于投资者个体则是十分挠头的难题,找别的办法替代锁定资金的新股发行方式,将是金融市场的集约化改革,对于金融稳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从央行角度看,不管打新怎么冻结资金,6000亿元也好,6万亿元也罢,钱都没有离开银行系统,只不过从诸多个银行账户集中到了暂存账户;打新结束后又从暂存账户回到了原本的大量账户。这一过程,整个中国的财富值没有发生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没有变化,只不过是投资者之间比拼了一下谁的借款能力强,谁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新股。
既然有了集中的资金需求,自然会有寻租出现,假如某银行违规给某机构在明日提供信贷1000亿元,并约定一周后归还,那么该机构将可以大肆通过网下配售市场申购11家新股,虽然网下配售中签率低,但是毕竟上市之后涨幅够大,那么也就能够弥补资金成本,于是能在关键时间点借到巨量资金,就是能够获利的保证。
既然大家都知道借到钱就能赚钱,各路机构也必然纷纷找银行贷款,那么银行借给谁不借给谁,其中就有了滋生腐败的土壤。
不仅仅是容易滋生腐败,集中打新还会提高实业企业融资成本。既然打新利润那么高,投资者也就习惯了把钱借给利率更高的金融机构,于是低利率的存款越来越少,银行也不愿把贷款低价放出。结果老老实实做实业的企业只能被迫接受水涨船高的利率,这也将降低实业资本的利润水平。于是最终极端的结果就是全民打新,无人踏踏实实干活。
允许投资者购买新股获得一定的利润是一件好事,不仅能够保证新股发行顺利进行,同时也能让二级市场投资者增加一个获利的渠道,但是让大量资金冻结在打新领域是否可取,非常值得商榷。本栏认为,既然新股如此受到投资者追捧,那么用身份证号打新行不行?每一个持有足够市值的身份证号可以申购新股1000股,然后并据此配号,或者每一个账户每只股票只能申购1000股新股,这样一来,中签率必然提高,大剂量的融资也不再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