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特别是2013
年以来,随着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网贷平台、众筹融资、网络理财等互联网金融形式迅猛兴起。凭借完全的时空跨越、高效的交易撮合、低廉的交易成本和优质的客户体验,互联网金融正在重构金融业的发展版图和竞争格局。
对传统银行而言,互联网金融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及发展,已经并将持续撼动商业银行的稳固地位,对其资金融通和支付结算的中介职能,以及盈利增长、客群拓展及服务模式均构成了严峻挑战。实际上,信息技术企业想开展银行金融业务远非今日才开始。20世纪80
年代,比尔?盖茨认识到与其把信息技术系统出租给商业银行使用,不如自己办银行,但这一想法因当时美国银行业公会对美联储的游说而落空。当时,盖茨的那句名言深深震撼了金融界:“传统银行如果不改变,就会成为21
世纪将要灭绝的一群恐龙。”如今,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业务已成为热潮,特别是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进行了全面渗透,无论是在支付领域、融资领域,还是财富管理领域,目前均已占据了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在与商业银行形成多方面冲突的同时,也创造了二者之间广阔的合作空间。互联网能够在虚拟空间拉近距离,却不能缩短现实间的距离;能够提供海量数据,却不能解决人和人之间的信任问题。而有效的信息、人性化的渠道和现实的信任,正是网络时代最需要的。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有较受公众认可的信赖感,还有相当完善的实体和电子渠道。凭借这些资源,银行的信用、支付和渠道媒介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可以相辅相成。就像网上第三方支付以及手机支付的发展,由于其需要与银行账户、银行卡相连接才能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助力银行从现实世界延伸到了网络世界。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互联互通、惠及大众,银行可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与同业、不同行业之间开展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互联互通,彼此优势可以得到更好互补。
互联网为传统金融带来的深刻影响,不仅体现在商业银行领域,也体现在资产管理的其他领域。近日有幸先睹了肖风撰写的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颇有同感,尤其是对于影响资产管理行业未来发展的相关互联网技术问题的理解方面。首先,是对于互联网思维的理解。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有人说:得客户者得天下;也有人说:互联网公司不在意现在赚多少钱,看重的是用户的增长,用户越多,越有价值。这些都是互联网思维的表述。
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只有凭借极致的客户体验,牢牢抓住客户并为其创造价值,企业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增长。未来的银行必须依靠客户至上取胜。我多次讲过,要按照互联网的思维和经营方式来改造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真正做到“因您而变”、“因势而变”;而只要摄入更多的“互联网基因”,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互联网,商业银行就不会终结。肖风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互联网思维对政府、市场、个人和企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研判,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其次,是对于社交网络的理解。我在2013年为《社交红利》一书作序时特别提到,社交网络的发展,必将给传统银行带来重大冲击;我惊叹于社交网络的巨大潜能,也在思考银行应该如何利用社交网络拓展新的业务与盈利增长点。2014
年春节,微信开发推出的“新年抢红包”产品极为火热,被认为是以零成本圈定了大批用户,社交网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肖风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如何利用社交网络探究人类行为,并且从投资者行为的传染与影响、投资者的学习与自组织的视角探讨群体行为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写得很精彩。
最后,是对于大数据的理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移动终端、传感器等现代通信设备的全面普及,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正迈入一个崭新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将通过对海量信息进行汇总、整合、存储和挖掘,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并最终实现“大科技”和“大发展”。数据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构成了严峻挑战,但同时又孕育着商业银行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在市场拓展、客户经营、资源配置、定价管理、风险管理、网点布局等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及其应用,进而不断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关于大数据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近两三年我在很多场合阐明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肖风在这本书中也对大数据如何驱动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做了分析,同时对大数据、社交网络与云平台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读后令人印象深刻。
肖风对资产管理行业时常有新的理解和观点。面对新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肖风将其近年来有关移动互联与资产管理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整理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谨表示衷心祝贺。
(永隆银行董事长、招商银行前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