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发垃圾短信利益藩篱亟须打破
2013-10-24   作者:陆文江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字号


  治理垃圾短信,短期内的严查严打固然会有效果,而治本之策,还在于切断垃圾短信的灰色产业链条,打破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牟取部门私利的利益藩篱。

  但凡有手机的,谁没有收到过垃圾短信?这一问题已成社会公害。这些年来,消费者抱怨不断,媒体批评不断,有关部门整治也不断,但就是不见起色,反而愈演愈烈,成了手机里经常发作的“牛皮癣”。垃圾短信从哪里来,该怎么治?最近,央视《焦点访谈》的报道揭开了问题的冰山一角。

  据记者调查,垃圾短信来源不一。有的来自群发器,插单张手机卡的短信群发器每小时发600条短信,每天最少能发送1万4千多条短信;如果同时插8张手机卡“火力全开”,每天能发11万多条,而每条成本不超过1毛钱。成本极低、传播量面广、收益颇丰,因而这类短信群发器虽违法,依然持续畅销。

  然而,除去这种作坊式传播,垃圾短信也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调查发现,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也深陷其中,它们不只为发送垃圾短信提供便利,还为相关企业出主意应付监管。很多垃圾短信都是由106等特定数字开头的号码发来的,而这类号码其实只有“移动、联通、电信”这三家运营商自己才能够使用。多位移动客户经理就告诉记者,他们会把短信包年费用的30%至40%返利给广告短信群发公司,通过资费利差,一家小型的广告短信群发企业月发1000万条短信,每月获利不少于20万元,而移动公司则从中直接获利30万元左右。

  如此一本万利的买卖,背后有着巨大的利益想象空间。此前有报告显示,国内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灰色产业已形成庞大规模,每年仅此类短信和电话所产生的话费可能已超过百亿元。“手机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确实不无现实依据。

  工信部早就规定,群发业务只能供单位内部使用,不能私自转为经营性群发广告。然而,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在“唯钱是举”的企业考核机制倒逼下,本应是治理垃圾短信主力军、把关者的运营商,却成了暗中推手、幕后参谋,难怪垃圾短信这一顽疾会久治不愈,也难怪背后的灰色产业会滚雪球般壮大。

  虽然一些企业和运营商赚得盆满钵满,却使消费者付出了不小代价,诈骗、招嫖以及谣言等有害信息纷纷寄生于垃圾短信这一传播渠道,更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此折射出企业诚信底线的丧失、社会责任的沉沦,也暴露了监管不严、惩处不力所造成的“破窗效应”。

  央视曝光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纷纷向公众道歉,表示接受社会监督,立即开展自查自纠,认真清理垃圾短信。这种态度,相比此前的极力撇清总算有了长进,但还需拿出实际行动来,让人们从手机短信收件箱中看到变化。更进一步说,治理垃圾短信,短期内的严查严打固然会有效果,而治本之策,还在于切断垃圾短信的灰色产业链条,打破利用公共信息资源谋取部门私利的利益藩篱,使非法传播与巨大利润脱钩。要做到这些,显然不能寄希望于企业“壮士断腕”,关键是从严监管、依法治理,让垃圾短信的制造者、传播者、庇护者付出高昂代价,从而彻底扭转违法成本低、问责可能小的不良现状。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对垃圾短信,运营商不能重利忘义 2013-10-11
· 上半年垃圾短信被举报量已超去年总量 2013-08-06
· 治垃圾短信和诈骗还须实名制 2013-01-06
· 用法律斩断垃圾短信利益链 2012-12-26
· 网友呼吁重典治理垃圾短信 运营商被疑“姑息养奸” 2012-10-2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