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围绕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治理,政府相关部门祭出重拳。5月份,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发布《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要求各地对水泥、钢铁等过剩行业的违规产能检查、清理,并于6月底前上报汇总。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由于牵涉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各方利益,两部委政策措施细化受到很多干扰,甚至有不少地方政府要员跑到发改委
“求情”,希望能区别对待。 从根本上说,去产能是基于市场经济的企业自主行为,而如今成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博弈,这充分表明地方政府在把握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上仍存在很大改进空间。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让市场无形之手发挥更大作用,否则去产能将仍停留在“喊口号”阶段,难有实质性推进。 出现产能过剩这一现象,其根源有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原因。在需求上,社会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结构变迁,以及消费品本身耐用性、人口及收入变化等等,都将导致对部分产品的消费总量增长有限,甚至还会出现萎缩。在供给上,由规模化生产引发的巨大成本效益导致生产能力急剧扩大,从而产生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并不是只有中国才会发生的事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从萌芽、成长、成熟到最后衰落,都将会带来较为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具有几个鲜明的特色。一是主动“加产能”。类似水泥、家电、钢铁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但产能过剩问题引发的企业经营利润下降,并未带来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去产能努力,反而进一步扩大产能,导致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二是盲目投资。光伏行业本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各地政府招商引资过程中,纷纷上马光伏投资项目,完全不顾全球消费总量依然有限的事实,最终造成光伏行业的整体过剩问题。三是“以邻为壑”去产能。去产能意味着企业要关停并转,意味着企业停工、工人失业,地方没有GDP。所以,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主,均不愿意主动去产能。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去产能过程中,地方保护意识异常严重,总希望控制其他地方的过剩产能,而为本地企业寻求超出市场的经济利益。 出现这些情况,从根本上说,还是部分地方政府的行政意识占主导,不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结果。产能过剩行业,除非经济运行遭受巨大破坏,或者巨大的经济刺激,否则绝无可能迎来行业发展的
“第二春”。从美国和日本治理产能过剩问题的经验看,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共同的、重要的途径。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的治理,也要走产业优化升级之路。因此,“跑部求情”、“区别对待”,只是地方利益的充分体现,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规律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让市场之手发挥更大作用,就是要求地方政府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更多地从地方产业的优化升级方面出谋划策、作好整体布局,更多地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坚决治理产能过剩行业,以实现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