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一个月的资金紧张终于在央行宣布对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之后而告一段落。 此次金融风波事发突然。6月份各大商业银行普遍缺乏流动资金,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不断攀升,甚至出现了相当于高利贷的拆借利率。金融行业私下传言,一些商业银行董事长迫于压力,不得不向央行求助,要求央行法外开恩,提供流动性的贷款,以解燃眉之急。央行承受不了支付危机的压力,于是,谨慎评估之后,向一些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流动资金。 同行之间的拆借利率不断攀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部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流动资金经营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而整个行业的拆借利率居高不下,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商业银行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 上届政府曾经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现在看来,中国的金融主管部门似乎没有认真贯彻中央政府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在金融市场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金融主管部门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估计不足,甚至试图通过增加资金的供应量,来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是他们不知道,当虚拟市场资金的利润率远远高于实体经济资金利用率的时候,宽松信贷政策所释放出来的资金,不可能流入实体经济。中央政府之所以对于金融政策进行调整,减少资金的流动量,就是希望解决金融市场存在的资金泡沫问题。减少资金的供应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通货膨胀,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让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得到清理整顿,那些寄生在国有商业银行身上的各种各样的金融交易机构失去资金支持之后会逐渐告别泡沫化,中国的金融市场将会得到净化,中国金融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目标将会实现。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泡沫化现象十分明显,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浙江、江苏发达地区的企业,越来越重视金融市场的作用,一些企业的经营者把大量的精力用于资金信贷活动,成立越来越多的小型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从事非银行资金交易活动,一些私募基金动辄筹集数亿元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这样做从表面上来看,繁荣了中国的金融市场,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由于加大了贷款的成本,从而使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 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准入与价格管制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而不放开信贷利率,只会导致金融机构之间交易量的增加,交易成本的上升。此次商业银行的同业拆借利率快速攀升,从一个侧面说明,部分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他们习惯于通过批发的形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非银行金融机构,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助于商业银行提供的资金,大量从事金融投机活动,从而使中国的金融市场波诡云谲。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在于,彻底放开中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要放开存贷款的利率,从而使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真正开展市场竞争。价格管制只不过是央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央行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手段,鼓励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国的决策者应当仔细研究德国的经验,不要一味地加快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也不要把虚拟经济的发展当成灵丹妙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发展实体经济才能解决就业问题,也只有发展实体经济才能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