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双汇“走出去”
2013-05-31   作者:周子勋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分享到:
【字号
  5月29日,双汇国际宣布收购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的全部股份,收购金额约为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7亿元)。受此消息提振,双汇发展30日早盘股价大幅高开。
  毋庸讳言,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人民币汇率进入均衡区间,中国经济正步入对外开放的转型期。而欧美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绝佳契机。如果该项收购能够通过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审查,将是中国企业向海外扩张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首先,这是中国企业对美国公司的最大收购案,凸显出中国大举收购海外资产的新决心;其次,在瘦肉精事件后,此举或将对双汇集团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及赢得国内消费的信任具有划时代意义。
  平心而论,类似双汇这样的诸多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固然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对于一个经济体量全球第二的国家,本国企业的国际化可以说是必经之路。从最近几年国际市场所热议的并购案看,中国企业的身影十分活跃。可以说,在过去几年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与并购方面全线出击。据商务部的统计,2012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 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历史新高,从2011年的424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652亿美元,上升幅度达54%。该机构并预计,这种增长趋势在2013年仍将保持强劲势头并再创新高。
  纵然强劲的宏观经济和充沛的资金供给使得中国成为这一轮 “全球化”的驱动力,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应当更具有选择性,目标更清晰,并购方案也需要更加审慎。尤其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格外小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仅为40%左右,意味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仍面临巨大的风险。中国企业欧美并购风险高企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政治因素不可小觑,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强大,中国企业在欧美并购可能比世界其他国家受政治阻力都大。当然,法律、经济、文化等也可能成为并购失败的风险因素。
  事实上,中国和中资企业在试图进行海外并购时常常遇挫并非空穴来风。其中最出名的例子就是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欲斥资185亿美元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优尼科但最终铩羽而归。随着中国日渐成为美国在全球经济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担心这宗交易可能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其他敏感领域。而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交易远非万无一失。除政治上的担忧和对中国食品安全的顾虑外,还可能出现其他竞购者。
  因此,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需要搞清楚买的到底是什么,是否能带来相应的技术、品牌、服务及市场在内的全面升级的产业链,还得审慎地比较投资回报与风险。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交的学费已经够多了,现在没必要继续挖坑。要牢牢记住,上世纪80至90年代日本企业的国际化多功亏一篑,这需要成为中国的前车之鉴。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海外投资的风险。中国商务部最近颁布了有关海外合约的新条例,包括出台更严厉的环境标准,并修订了反腐败规定,这其实是承认伴随着中国企业在海外迅速扩张而来的挑战。中国企业 “走出去”已蔚为大观,但在出海的路径和方式上,必须更加精打细算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双汇并购启示录:中美自贸合则双赢 2013-05-31
· 双汇娶“洋媳妇”的几个看点 2013-05-31
· 双汇海外并购案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3-05-31
· 71亿美元并购案引双汇股价大涨 2013-05-31
· 梅新育:双汇的最大风险 2013-05-3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