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担心IPO,不如担心上市的都是烂苹果。
5月17日,证监会对外通报了隆基股份、勤上光电等8家上市公司信披违法违规行为立案调查的情况,同时对南京证券和民生证券予以处罚,暂停其保荐业务。
证监会的处罚力度加大。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证监会查办案件共计256起,是此前最多的一年。今年1~4月份,新增调查案件达到113起,同比增加40%,其中涉及信披违规、欺诈上市的案件数量,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证监会近期的一系列严惩,向市场释放出信号,造假上市将有怎样的后果。这是给市场的明确预期,如果试图造假上市,未上市的会被终止上市资格,相关券商会被暂停保荐资格;如果造假上市已经成功,相关券商将承担连带责任,上市公司控制人倾家荡产吃牢饭;如果信披违规,视情节严重程度,立案调查后给予相应处罚。
两个答案很清晰。
第一,只要市场好转,在财务核查之后,IPO开闸是迟早的事。以暂停IPO的方式重启投资者积极性,是行政色彩极强的强心针,可以取得一时功效,到了造假横行之时,将失去效应。从去年开始暂停的IPO,并没有挽救市场信心。
自查、抽查紧锣密鼓。到5月20日,拟IPO企业数量744家,较年初近900家的总量明显下降。
第二,在事前监管还是事后惩罚中,未必会更偏向事后惩罚。
上市并非特权,上市溢价可以通过批发式上市、可以通过信息全面公开由市场准确定价来解决。此处的关键是,信息的准确与全面,如果信息不准确,把乌鸦包装成凤凰,在一级市场屡屡定出天价,所谓放松监管的市场化就是利益输送。批发上市可以降低一级市场溢价,但一只烂苹果上市与10只烂苹果上市,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情况可能更糟,因为10只烂苹果毒素的传染能力更强。
此次证监会严刑峻法,是为启动IPO清障,可谓背水一战。证监会希望用市场化的方式重启IPO,希望在重拳出击后能够警醒后来者有所畏惧,建立IPO市场化的前提条件。
证监会得做好心理准备,IPO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证监会有几个强悍的对手。
首先是普遍存在的投机文化,这种文化已经转变为深入骨髓的市场投资方式。目前的专业投资者除了采用股指期货手段对冲风险之外,坐庄依然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几乎多数上市公司尤其是股本小、容易操控的公司,都有操控者的阴影。如果涉及并购重组等重大利益相关事项,内幕交易更是数不胜数。
其次是地方政府、各个部委等强势机构。上市已经成为扩张势力、打通本地融资圈的重要手段,很多地方将上市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以上市为荣,以上不了市为耻。未能成功上市的新大地,造假过程与地方政府脱不了关系,并且地方政府的态度依然傲慢,公司上不了市,无求于证监会了。
新大地从2009年至2011年,获得各类来自政府财政的专项补贴资金2584.55万元。新大地还对地方财政形成多笔借款,在三年中,平远县和梅州市财政局总计借给新大地1300万元,名目是“预借上市费用”。上市公司出事,除了虚假交易外,往往与补贴、税收、官员干股等脱不了干系。证监会不能严惩地方政府,也不能惩罚未上市公司,只能转而严惩保荐的中介机构,保荐人,与渎职甚至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
最后是已经上市的造假公司,在各方利益间如何取得均衡。
要求公平者除了希望刑事处罚、民事赔偿之外,还希望公司退市,推倒重来,而已经购买了造假公司股票的股民反对退市,希望能够得到足额赔偿。这是两难之举,如果不退市威慑力不够,但让一两家退市,难以保持公平,利益纠葛不断。如ST贤成等被掏空的公司,大股东资产早已转移,小股东欲哭无泪。正是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万福生科案才横空出世。
IPO新政已经呼之欲出,我们可以松一口气,起码这是在往市场化、在往严厉惩罚的正确方向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