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有望拓展居民消费更大空间
2013-04-24   作者:梁达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从2000年到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近2倍,其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增长2.5倍。文化消费呈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所占比重逐年提升,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消费的持续增加,将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的更大空间。
  据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方案》规定,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角度进行分类,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包括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教育消费等方面。
  文化消费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和服务,比如书籍、电影电视节目、电子游戏软件、报纸杂志的消费和接受教育、旅游服务等,也包括为了消费文化产品而必备的各种物质消费品,如电视机、照相机、影碟机、计算机等,此外还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等。
  文化消费体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支出不断增多,所占比重也逐年提升,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三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以预期,未来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将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加就业人口、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一般来说,在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美元后,伴随消费结构的升级,文化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均GDP在超过1000美元以后,消费结构将更快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对住宅、汽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环境保护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需求将有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居民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居民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总量逐年增加,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城镇居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也不断攀升。2000-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7998元增加到15161元,增长近2倍,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从699.6元增加到1851.7元,增长2.5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城镇居民更加注重充实自己,文娱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559元,比2005年增长127.4%,年均增长17.9%。旅游及参观游览等休闲方式,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和热爱。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团体旅游和参观游览支出分别为316元和73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5.4%和143.5%,年均分别增长18.7%和19.5%,旅游消费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同时,健身也成为城镇居民一项重要的业余活动。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健身活动消费支出比2005年增长175.9%,这也标志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2.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上升
  对比1990年与2011年,城镇居民八大类消费性支出占比变化较大。食品支出比重由54.3%下降到36.3%,降幅达18个百分点;衣着所占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居住支出的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下降3.4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支出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升4.4个百分点。
  3.家庭文化娱乐用品逐年增加,家政服务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城镇居民家庭
  近年来,城镇居民家庭文化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明显增加,据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8.6辆,比2005年底增长4.4倍;拥有移动电话205.3部,增长49.6%;拥有家用电脑81.9台,增长97.3%。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政服务正越来越多的进入城镇居民家庭,家政服务支出的较大增长带动了家庭服务支出的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家政服务支出40元,2005年只有23元,年均增长12.3%。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城镇居民越来越注重教育投入。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培训班支出及家教费支出分别比2005年增长134.2%和131.6%,年均分别增长18.6%和18.3%。
  4.居民保健意识增强,医疗保健支出稳步增长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969元,比2000年增长2倍,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4%。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城镇居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保健消费支出增长迅速。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滋补保健品支出129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2%,占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为14.8%,高于2005年3.8个百分点。
  5.文化消费方式更加多元化、高级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吃、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并由单一的低层次向多元的高层次发展。从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方式来看,已经由较低层次的消遣型、娱乐型向高层次的知识型、发展型、智能型方向发展,看电影、旅游、运动健身和歌舞在城镇居民文化生活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参观展览、艺术收藏、艺术培训等文化生活的群众基础也日益广泛。从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来看,文化消费虽然仍以看电视、听广播、打麻将、读书报为主,但相当部分农村居民已开始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进行观光旅游、注重休闲娱乐来愉悦身心。
  6.文化消费方式趋向数字化、网络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耐用文化娱乐用品也在不断地升级换代,更加数字化和网络化,从而推动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方式向现代化、自主化方式转换。3G可视电话、手机视频等面向个人应用,宽带上网、家庭网关等面向家庭应用,无线城市、视频监测、移动办公等行业信息化应用不断涌现,随着多媒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文化产品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并进而引发了文化消费方式的变革,从而大大刺激了城镇居民对手机、IPAD和数码相机等文化娱乐用品的需求,也提高了上网费用的支出。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网民规模实现跨越增长,2008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跃升全球第一,到2010年末,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4.57亿,比2005年末的1.11亿增长3.1倍,年均增长32.7%。其中,宽带网民规模达到4.50亿,比2005年增长6倍,年均增长47.5%;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比2007年增长5倍,3年年均增长81.8%。目前,互联网普及率由2005年的8.5%上升到34.3%。
  7.居民旅游消费快速增长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1-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3.5%,2011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19305.4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0%左右,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14808.6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4496.8亿元。2011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6.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城镇居民16.9亿人次,农村居民9.5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31.0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877.8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71.4元。

  文化消费对经济持续增长有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味和档次,文化消费支出大幅提升,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增长不可忽视的热点。文化消费对于拉动居民消费增长、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居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文化消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文化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们总是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才会考虑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文化消费的水平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积淀、社会文化氛围和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在当代中国,反映现实生活、展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欢迎,说明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认同。文化消费是一面镜子,能清晰地照映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和状况。
  2.文化消费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选择方向,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消费水平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文化消费需求旺盛,增长速度快,市场潜力巨大。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增幅超过同期GDP增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预计文化消费将继续扩张,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将更大。
  3.文化消费是提升居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文化消费的数量多少、质量高低、能力强弱,是评价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良好素质的形成,要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这些年政府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免费看演出看展览的机会越来越多,这本身也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国民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发展文化消费,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提高人们的消费质量,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扩大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才能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
  4.文化消费是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
  扩大文化消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增加值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已成为21世纪核心产业。

  扩大居民文化消费存在四大障碍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总量的增加仍面临诸多困难,突出表现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增长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中低收入地区和群体文化消费总量提高难度较大、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较大以及文化基础设施和机构还不能充分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文化消费需求等四大障碍。
  1.收入增长低于GDP,对文化消费形成一定抑制
  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其文化消费能力的主要支持性因素。首先,收入水平越高,文化消费能力也就越强,文化消费量也就越大。其次,文化消费属于与物质消费相对应的精神消费领域,与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基本生理需求后,才能产生社会、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也只有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其收入满足了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之后,才会更多地投向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领域。
  研究数据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进入“井喷时代”。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了5000美元,但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并未出现快速增长,更未进入“井喷”现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长期以来低于GDP增长速度。据全国城镇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1-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4%,而GDP年均增长10.5%,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1和3.1个百分点。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长期以来低于GDP增幅,居民文化消费能力的提高受到了较大限制,文化产品和服务也未能及时转化为居民消费,如果今后这种局面没有明显改善,居民文化消费大幅增长或总量明显增加的后劲仍将不足。
  2.文化消费的区域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提高文化消费总量的能力有限
  一是部分地区文化消费总量相对较低,进一步提高消费的能力相对有限。据城镇居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东部地区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3.2%,西部地区为10.9%,相差2.3个百分点。人均文教娱乐支出最高的东部地区是最低的西部地区的1.7倍,东、西部地区相差913元。由于部分地区文化消费支出相对较低,必将会影响到文化消费总量的提高,而部分地区文化消费支出相对较低的最主要原因与收入差距密切相关。
  二是中低收入家庭文化消费总量相对较低,进一步提高消费总量有难度。按可支配收入等份分组后,2011年,10%高收入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已达到5061元,10%最低收入家庭仅为643元,相差4418元,10%最低收入家庭只相当于10%高收入家庭的12.7%。中低收入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总量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仍是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所致。
  3.医疗、养老、住房等支出大增,挤压了居民文化消费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城镇居民一些原来由国家统包的诸如医保、养老、住房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逐步推进,个人负担比例明显提高,但个人收入并没有相应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也不够完善,导致居民保障支出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特别是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加。
  一是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2%提高到2011年6.4%。高价位的药品和医疗服务费使居民家庭的医疗支出增加,看病贵已成为居民生活的负担之一。
  二是社会保障水平不高仍使不少居民谨慎消费。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与其他国家相比,显然偏低。2011年,我国社会保障及就业支出额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2%,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健全,保障水平不高,居民仍有不少后顾之忧,直接导致了居民紧缩消费、加大储蓄的力度。
  三是高房价成为抑制居民消费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尽管在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力作用下,房价过快上涨态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总体判断依然是居高不下,一线城市房价出现大幅反弹。高房价不仅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削弱了消费能力,大大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力。而且还增强了支出预期,挤占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影响到正常的消费行为,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有效释放,成为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的约束因素。由于房价居高不下,仍呈不断攀升之势,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预期,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另一方面,房价的持续增高严重压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释放,成为制约消费扩张的最大阻力。
  4.文化产品的供给及消费环境制约
  文化消费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取决于文化产品的供给。我国的文化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文化市场目前还是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化程度低,再加上我国文化产业的立法相对滞后,导致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存在诸多不利于文化消费的因素。尤其在文化产品定价机制尚不健全,许多文化产品,如电影、文艺演出等票价的定价偏高,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另外各种文化设施、如图书馆、电影院等在许多边远的县城偏少,农村区域更是没有类似的设施,导致居民无法得到更多文化产品供应。加上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阻碍了文化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由于长期以来对文化建设的忽略,造成了目前大量的积压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较大的缺口。
  从文化消费环境看,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文化消费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但网络消费环境仍存在一定的隐患,比如虚假信息较多,一些网站存在淫秽信息,部分网站提供的带有赌博性和极具刺击性的游戏容易让人上瘾,从而误入歧途。二是文化出版物消费环境。一方面体现在侵权、盗版的出版物情况屡见不鲜,另一方面个别出版物印刷低劣、没有出版单位,内容庸俗。三是庸俗的文化消费方式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通过文化形式进行赌博的情况还较多。
  上述不健康的文化环境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文化消费的法制建设,特别是网络和文化出版物出版法制建设还不十分健全;二是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三是个别居民低俗的文化消费理念和习惯还根深蒂固,需要加强引导。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网络时代文化消费的新特点 2013-02-27
· 春节,让文化消费再“浓”些! 2013-02-07
· 扩大文化消费的战略意义 2012-10-17
· 中国文化消费迎来“新娱乐时代” 2007-03-02
· 消费主义是文化消费的大敌 2007-03-0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