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把握几个问题
2013-04-12   作者:何峰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分享到:
【字号
  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地转行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转行发展新兴产业固然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不是惟一途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许多地方都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但一些地方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认识误区,由此带来行动上的偏差,这就要求科学认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问题。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这种产业结构除了利润率不高,还存在物质资源消耗大、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等问题。因此,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无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 “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并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只有正确理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真正内涵,才能避免在实践中出现偏差。
  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如一些地方认为转型升级就是淘汰传统产业,尤其是一些夕阳产业转而发展新兴产业,因而一哄而上去追逐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固然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不是惟一途径。各地应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和自身条件,合理规划、量力而行。严格而论,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的获利能力就强于许多高科技产业;而许多看似风光的高科技产业,却因为产能膨胀转瞬间堆积起大量不良资产。传统产业只要能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升级,仍可变成现代产业。
  再如,为了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些地方搞 “一刀切”,要求区域内所有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都必须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其实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但并不是对所有区域、所有城市的统一要求。相对而言,特大城市更适合于发展第三产业。因此,其他城市不能简单地以服务业占比来衡量当地的转型升级成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力军地位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争取项目比进行自主创新更有利可图、更实惠、来钱更快,由此产生的消极后果就是放松了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努力。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机,成败与否取决于能不能抓住机遇、依靠谁实现这一转型、靠什么实现转型。十七大报告在阐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在第一位,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要依靠企业,而企业要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发展的转型。明确地讲,企业必须从低成本的劳动力或自然资源之类的比较优势,转移到依靠创造的竞争优势,即来自有效率的、独特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竞争优势。我们应当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必然方向,它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而且是我国产业走向国际分工高端地位的可靠支撑。
  我国原有的政府主导一切的惯性难以一下子克服,许多地方要发展哪些产业,以哪些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以至重点扶持哪些企业都是由当地党政领导决定。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争取项目比进行自主创新更有利可图、更实惠、来钱更快,由此产生的消极后果就是放松了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努力。此外,一些地方和一些产业想通过行政力量来保护原有利益格局,只要格局不变就可以获得稳定的利益,这不利于创新引导的要素优化配置。许多企业依靠建立在低成本上的价格竞争优势,而这种低成本不是来源于技术和工艺创新,而是靠政府长期维持低廉的要素价格。在创新激励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养成了吃大锅饭的习惯,对创新既缺乏鼓励,又缺乏保护和尊重,企业间盛行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模仿,使创新者的利益受到侵害,打击了人们的创新积极性,那些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和个人的潜力没有得到正常发挥。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企业应当根据市场信息、自身实力和本产业的发展方向量力而行,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阶段,这个阶段肯定是痛苦的,特别是那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当前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压力,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压力,都说明逼迫经济转型的力量正在集聚。企业的发展必须由主要依赖廉价生产要素,转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哪一家企业对此已有准备,并实现转型,它就会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处于主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全方位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必须解决资源型与非资源型问题、环保型与非环保型问题、粗放型与高科技型问题,启动并大力扶持发展非资源型、环保型、高科技型的新兴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产业结构转型,就是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突出矛盾。必须解决资源型与非资源型问题、环保型与非环保型问题、粗放型与高科技型问题,启动并大力扶持发展非资源型、环保型、高科技型的新兴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城镇化转型,就是要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解决城市辐射带动力弱、城乡二元分割、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拓展城镇空间,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承载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生态环境转型,就是要解决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牢固树立“生态为本”“环保优先”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宽循环经济领域,完善节能减排机制,加快生态建设工程,建设生态文明。
  社会建设转型,就是要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忽视社会发展,以致社会事业滞后的问题。要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力度,着力统筹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协调发展,提高发展成果“普惠率”“共享率”,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有效解决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过大问题,让发展惠及人民,让社会更加和谐。
  政府职能转型,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更重要的要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从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看,无论是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政府确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重建社会信用体系,规范社会秩序,建设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建设一个讲诚信、有公信力的政府;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快政府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政府转型已成为经济转型中最具实质性和关键性的改革内容。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转变经济管理职能是机构改革核心之一 2013-03-11
· 吴敬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在突破体制性障碍 2013-02-18
· [博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赖三个“外转内” 2013-01-28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赖三个“外转内” 2013-01-28
· 马建堂:7-8%的经济增速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结构 2013-01-1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