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道歉后的未了余音
2013-04-03   作者:李星文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字号
  4月1日晚间,苹果中国的官方网站上发布了《致尊敬的中国消费者的一封信》。这封署名为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Tim Cook)的公开信表示,“由于在此过程中对外沟通不足而导致外界认为苹果态度傲慢,不在意或不重视消费者的反馈。对于由此给消费者带来的任何顾虑或误会,表示诚挚的歉意”。
  此前,自央视“3·15”晚会曝光苹果公司售后服务“中外有别”后,《人民日报》连续刊文批评苹果逃税、侵权等问题,指其为“霸气的苹果”,称要“打掉苹果无与伦比的傲慢”。然而苹果公司不为所动,称在中国提供的保修政策“符合中国法规”。3月28日,国家工商总局表态,各地将加强对苹果侵权行为的监管,并称苹果公司维修合同存在“霸王条款”。中国媒体持续施压,发言声讨苹果公司的网民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苹果公司终于发布道歉信,称将改进iPhone等设备的维修政策,使其符合中国的“三包”规定。
  一方声讨,一方道歉,事态发展至此本该暂时告一段落,但网络舆论的反应却是众声喧哗,余波未了。首先,有网民指责苹果公司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被迫“低头”,道歉只是危机公关策略、权宜之计。支撑这一观点的细节有:道歉信中用语模糊,只说“沟通不足”,而不肯直认“傲慢”;只用中文发布,而不上全球通行的英文官网,等等。应该说,苹果公司由最初的置之不理到现在的公开道歉,是一个质的转变,虽然措辞听来勉强,但毕竟承诺了改进维修政策。对一个因为技术上曾经鹤立鸡群而习惯性“傲慢”的公司,倒也不必一定要逼其在言语上“就范”,重要的是看其能否真的在行动上洗心革面,善待消费者。所谓听其言观其行,未来我们有充分的时间看清苹果的真实用心。
  其次,也有一些“果粉”基于其情绪化的“粉丝”心态,不仅不在意苹果在售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反而指责中国媒体对苹果的集体发难是“别有用心”。客观地说,尽管此次中国媒体对苹果的批评确实超乎常态,但其具体的指控绝非无的放矢。既然苹果公司在中国本土拓展市场,就得接受中国法律和法规的约束,就得按照“三包”规定来服务于消费者。这里不存在歧视和打压的问题,而且其维权行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是热衷于苹果产品的“果粉”。苹果作为一家拥有超强技术创新能力和世界性声誉的企业,得到消费者的万千宠爱和无条件信任。作为如此享有世界声誉的标志性企业,在恪守商业诚信、维护消费者利益方面,理当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中国消费者和媒体对苹果公司的“苛责”,对其他公司亦有重要的警示和示范作用。
  舆论的另外一种声音则显得更为沉重:“媒体对苹果的批评愈演愈烈,但更多中国人关注的是空气、饮用水、食品、饮料、白酒这样一些日常生活起居的消费质量。如果媒体把与苹果较劲的热情,同样用到整治奶粉、地沟油、水污染、空气污染上,该有多好?”仅就逻辑关系而言,讨论问题应该一码归一码,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媒体不能或不该关注苹果存在的问题,但这一反问确实道出了大众如鲠在喉的深忧: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不少对公众生命健康构成即时危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公众迫切关注的“议题表”上,远远排在苹果之前,而媒体作为社会的了望者,的确应该在关乎公众生命健康的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下更大的功夫,做更铁面的监督。媒体既然能在针对苹果产品的维权上显示威力,也应该有信心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建筑质量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尽管解决这些与本土利益集团勾连更深的问题,会遇到更多有形或无形的阻力;面对万千大大小小的企业,也比面对硕大的苹果更难以发力。但事关公众切身利益,无论媒体或监管部门,都责无旁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苹果风波我们不能只当评判者 2013-04-03
· 苹果向中国消费者道歉 2013-04-03
· 苹果CEO公开向中国消费者致歉 苹果概念股走低 2013-04-02
· 3.15在行动 苹果缺什么? 2013-04-02
· 315在行动:苹果的霸王条款,凭啥不改? 2013-04-0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