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进入传统旺季后,3月官方PMI从2月的50.1%回升至50.9%,民间汇丰PMI也从2月的50.4%提升至51.6%。两大PMI指数回升,似乎显示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中国经济复苏态势。但实际上,3月PMI回升很大程度上是受春节因素的影响(历年3月的PMI指数都会较2月有大幅提升),而今年大大低于往年的回升幅度,如今年3月PMI、新订单指数与生产指数分别比2月回升了0.8、2.2和1.5个百分点,而这三者在过去八年间的平均回升幅度分别为3.1、3.9、5.1个百分点,显示复苏态势依然非常弱。同时,3月产成品库存指数的提升与购进价格指数的回落,也预示着需求端依旧疲软,值得重点关注。 因此,笔者认为,虽然当前经济在政策的支持下有所反弹,企业经营趋好,但并非全面复苏,主要得益于基础建设投资,复苏基础并不牢固相符。由于短期通胀压力尚不足为虑,趋紧的货币政策在必要之际也需让位于稳增长,而财政政策无疑将是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工具。 结合PMI与早前公布的主要经济活动数据,预计本月中旬即将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也将显示经济正呈现弱复苏的局面。 工业生产方面,伴随着节后企业开工旺季的到来,预计3月工业增加值会较前两月有明显提升,这一判断已得到了节后发电量提升的支持。由于财政支持力度加大,特别是随着未来城镇化的推进,投资仍是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预计3月固定资产投资将再次反弹至21.3%。而由于受到政府提倡节俭和反腐败的影响,今年高端白酒与奢侈品消费要低于往年,但这也为释放居民真正的消费需求提供了契机,预计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或为13%。整体来看,笔者认为将一季度GDP预测由8.1%下调至7.9%。而全年GDP或将呈现U型走势,即“中间低,两头高”,全年GDP或许不会超过8%。 3月反映制造业外贸情况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3.6个百分点,重返临界点以上,制造业产品出口量由降转升;进口指数为48.9%,比上月回升0.8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但是,中国进出口的情况十分复杂。虽然2月PMI中的新订单从1月的48.5%进一步下降至47.3%,但海关总署公布的2月出口数据却大增到20%以上,超出了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普遍预期。笔者判断,2月出口激增的原因,既存在保税区“一日游”的可能,也存在资本通过贸易方式进入中国的可能。因此,单从经济基本面来讲,在美国经济尚在稳步复苏,塞浦路斯银行危机显示欧元区危机远未结束之时,海外形势仍不支持出口大幅度向好。3月出口显然不会再现2月的“激增”,而进口会由于节后生产恢复,原材料需求增加,比2月有所反弹,或许同比增长10%。 3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0.6%,比上月大幅回落4.9个百分点。虽然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动能减弱,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当前需求端的疲软。与购进价格指数回落相对,笔者判断,3月PPI仍将处于通缩区间,或同比增长-2.0%。 而从终端消费品价格来看,2月通胀突破3%,主要是受到了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由于节后天气转好与需求降低,农业部食品价格指数已比新年期间最高点下降了13%。特别是,猪肉和蔬菜价格分别下降8.04%及16.2%。因此,节后食品价格的回落将使通胀压力在短期内得到缓解。预计3月食品价格将望环比下降1.4%,与2月环比增长2.7%形成鲜明对比,3月CPI或将因此降至2.5%左右。 2月金融数据普遍下滑以及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采取了高压态势,均显示了当前货币政策已比去年下半年明显偏紧。看数据,3月新增贷款增速会到7500亿,但即便如此,按照四季度3:3:2:2比例分配,仍将难以实现全年9万亿的贷款增长目标。由于决策层一直将防范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重点,通胀短期回落,或将为货币政策释放一定空间。 官方PMI指数的不佳,意味着中国本轮的经济复苏仍然较脆弱,实现经济稳定仍是决策层面临的重大挑战,财政政策仍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点。而政府投资包括增加铁路、公路和电力供应方面的支出,可能仍将是今年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在房地产政策方面,上周末“国五条”地方细则的出台,为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了一枚镇静剂,对非理性购房与投机投资行为的抑制作用可期。但要打破楼价只涨不跌的神话,仅仅依靠“国五条”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施政策组合拳,从多方面的信息来分析,相信有更多的措施,尤其是扩容房地产税试点,会在今年推出。而只要房地产税试点扩容,则楼市比定会迎来一个历史拐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