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达经济体相继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内对应对危机、促进本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刺激作用,但也带来多重负面效应。比如,各国货币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竞争性贬值,宽松的货币环境可能加大短期资本流动压力,也将影响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
近日结束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对主要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给予极大关注。各方一致认为,发达国家应首先制定出可信的中期财政整顿战略,货币政策应以国内价格稳定和经济复苏为目标,并尽量减小对其他国家的负面溢出效应。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相继推行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实行低利率政策、购买中长期债券等方式,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资金。这种被称为“间接增印钞票”的手段,短期内对应对危机、促进本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刺激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多重负面效应。
首先,各国货币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竞争性贬值,以期达到“以邻为壑”的目的。近几年来,为应对危机,从美元贬值开始,欧元、日元相继贬值,且在本币贬值的刺激下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救赎”,而新兴经济体经济则普遍遭遇了本币升值的打击。在全球经济呈现出“不贬则损、贬则受益”的趋势下,或将有更多经济体采取压低本币的措施。同时,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破坏了国际间汇率均衡结构,大大增加了各国竞争性汇率贬值的可能性,进而引发人们对全球“货币战”的担忧。
其次,国际宽松的货币环境可能加大短期资本流动压力,导致资金在全球货币市场上向一些热点区域集聚,从而推高大宗商品、黄金、粮食等的价格,加剧这些区域的通胀压力和汇率波动并且滋生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同时,由于资金“大进大出”更为频繁,也加剧了这些区域市场的波动,增加了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难度。
再次,相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的贬值来说,发达经济体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贸易壁垒,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同时,国际货币泛滥还会扭曲金融市场,导致资产价格错位,进而可能引发信贷和资产价格飙升,使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并滋生较大金融风险。
针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维持货币环境的稳定。同时,要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国内市场流动性,灵活调节银行体系的信贷规模。
同时,要进一步深化金融重点领域改革,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加快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骤,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改进外汇管理方式,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稳步发展;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和排查,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为增强应对国际宽松货币环境的主动性,还需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逐步减少对出口的依赖,通过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要通过货币、汇率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增强中资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为经济平稳增长注入后续动力。
另外,还要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继续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和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大力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促使一些发达经济体逐步改变“损人不利己”的货币政策取向,进而为全球经济复苏营造健康稳定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