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货币政策宜稳中偏紧 从全球货币宽松看中国政策应对(之三)
 
  如果主要货币的竞争性贬值既成事实,如果“货币战争”真的爆发,已经严重超发的中国央行应该如何应对?
  对内而言,从货币存量角度看,中国实体经济已经过度货币化,当前的货币回收压力在于必须降低货币深化指标。但人为制造通缩显然不适合当前的弱复苏,可行之策似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健实则偏紧的货币增速,让中国的货币供给回归内生的平稳增长。
  以8%的增速估算,2013年中国GDP将达56.08万亿元。2012年底中国M2存量97.42万亿元,以13%的增速估算,2013年底M2将达110.08万亿元。如此,M2/GDP在2013年底将达到196.3%。
[详细]

 
 
如何看待中国式货币超发 从全球货币宽松看中国政策应对(之二)
 
  就在国际上惊呼“货币战争”来临的同时,有关中国“货币严重超发”的质疑之声也不断响起。
  本质而言,货币供应量是货币当局及其金融机构对公众的负债,因此,货币供应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货币需求变化。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是M2/GDP,这一指标比例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金融深度。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97.42万亿元,逼近百万亿大关。M2与GDP的比例高达188%,创下历史新高,而同期美国M2/GDP的比例为63%,仅为中国的1/3。同时,虽然各国M2/GDP走势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但都不如中国货币化率走势陡峭。 [详细]
 
 
“货币战争”是不是来了 从全球货币宽松看中国政策应对(之一)
 
  1月31日,美联储宣布维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直至失业率降至6.5%以下;此前,日本央行宣布重大政策转向,引入2%的通胀目标,自2014年起实施无限量宽松措施。一时间,“货币战争”之说甚嚣尘上。
  客观地说,虽然目前并没到“货币战争”的程度,但主要发达经济体不顾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破坏了国际间汇率均衡结构,大大增加了各国竞争性汇率贬值的可能性,至少是引发了人们对全球货币战争的担忧。
  国际间汇率均衡结构,是各国在全球分工体系内比较竞争优势和资源禀赋差异的集中反映,也是各国长期经济发展此消彼长以及政治经济势力动态博弈的结果,具有相对稳定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