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围城,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中石化承诺,今年年底前有12家下属企业的提高脱硫装置将全部建成投产,从明年起全面供应国Ⅳ标准油品,以降低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 普罗大众知道雾霾跟燃油质量之间的关系,时间其实并不久远。在PM2.5的讨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汽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率”在20%以上,因而民众不能一边无节制地开车,一边又抱怨空气质量太差。实际上所有问题都是我们这个社会共同体应该共同面对的问题,雾霾面前,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应当承担起责任,这才是新共识所在。 不过,就算在讨论PM2.5的当时,“车多所以空气差”的结论也是受到质疑的。中国的车多,这是自己跟自己历史的对比。横向来看,中国刚刚触及汽车社会的边缘,平均拥有量显然无法跟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比。单看绝对拥有量,美国也是我们的好几倍。别人的汽车保有量比我们多,空气质量却比我们好,这岂不是咄咄怪事?看来,汽车污染空气除了数量之外还有其他比较致命的影响因素,这个因素就是油品质量。欧洲成品油标准中硫含量的限值是10PPM,而在我国普遍实施的国三标准中,这个限值是150PPM,后者是前者的15倍。换个大致的说法,在中国开1台车排放出的颗粒物,等于欧洲国家的15台车。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汽车绝对数量并不多,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却更为显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为什么提高油品质量是当下治理PM2.5和雾霾的有效路径之一。中国的油品质量为什么这么低?“几桶油”们给出的说法是,国家标准不够高,没有高标准,油企自然难得有提高油品质量的积极性。不过,公众立即反唇相讥,油企们本来就是油品标准的制定者,现在却把污染空气的责任推给“国标”,不能不说相当“油”滑。眼下,中石化高调承诺从2014年起全面供应国Ⅳ标准油品,仅从不再推托的意义上讲,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正如网友所担心的那样,这个高调表态是不是又为燃油的新一轮涨价埋下了理直气壮的伏笔? 提高油品质量,肯定会涉及成本增加的问题,因此多出来的账单,开车的民众愿意支付吗?能源领域的专家曾经把这个问题当作中国油品质量不高的理由之一,颇有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逻辑。现在这个逻辑恐怕又要成为必须涨价的理由了,否则你不同意涨价你便是在环保的问题上叶公好龙。增加成本不假,但这个成本的分担机制如何建立却是一个更值得讨论的问题,“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是一种强盗逻辑。老百姓开车所烧的汽油柴油价格早就已经跟国际接轨,甚至我们的价格还要高于不少国家。原来,接轨的只是一个价格,并不包括质量在内。民众出了同样的甚至更高的价格,为什么不能买到同样质量的油? 既然讲“一分钱一分货”,提高油品质量就是油企们的义务,以次充好许多年,现在只是补课的开始。油企们一边高叫巨额亏损从国家财政获得巨额补贴,一边年年实现惊人利润,以他们的实力,不至于因为在油品质量上补一补课,反倒把自己拖累垮掉。作为央企,社会责任云云不知道高喊了多久,现在是时候满足心愿了,何况这空气污染里头本来就有油品质量低劣的巨大“贡献”。油企们补一补质量课是尽一份社会责任,更是一种自我救赎,再向消费者伸手搭车要钱就不像话了。当然,为了表彰行动迅速的油企,国家层面完全可以采取减免降低相关税费的方式来发挥引导作用。专家早说了,我国汽柴油零售价中近一半是税费。减税是分担成本,也体现了雾霾治理中的政府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