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下行风险骤然加剧的大环境下,我国外贸运行总体上保持了低速增长的态势,相对于过去通常两位数的增速,外贸呈现出了增速持续下滑的状况。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对于“稳增长”无疑至关重要。然而,出口下滑,进口下降,外贸形势不佳的表现,加大了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2012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从前几年的20%—30%急速下降到个位数,甚至在个别月份出现了负增长。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国际市场需求大幅收缩,导致我国出口量呈大幅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企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力成本、燃料、原材料成本、土地成本、资金成本和环保成本等的增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外贸这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除此之外,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趋紧的国际贸易环境等因素,同样对中国外贸调结构、促平衡、稳增长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面对极为复杂的国际与国内经济环境,我国外贸总体上仍然要坚持“调结构、稳增长、促平衡”的方针,紧密跟踪国际国内经济的变化趋势,坚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开拓市场、培育品牌、提升质量、打造平台作为突破点,着力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利用有效措施和手段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全力打造外贸发展的良好环境。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对外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推动外贸出口的平稳发展。首先,应继续采取结构性减税的财政政策,坚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建立健全出口退税机制,实现及时、准确的退税,保证企业的盈利空间。其次,要保持加工贸易政策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实现加工贸易政策在稳定中能够得到继续的改进。鼓励和支持企业向加工贸易产业链的高端转移,促进加工贸易成功实现转型升级。最后,鼓励和支持国际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工作,积极应对汇率波动的风险,完善贸易融资监管政策。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降低费率水平。 第二,推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整合进出口商品的布局和结构。应继续贯彻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的战略,鼓励企业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建设先进的研发设计中心和国际营销网络,引导外贸企业的订单由东部向中西部逐步转移。 第三,提升贸易的便利化水平。密切联系商检、海关、银行、税收、劳动保障等部门,在商品检验、货物通关、用工成本、出口退税、收结汇、信用保险等方面,积极为外贸企业简化手续,提升服务效率;加强公共信息服务,积极推动进口促进平台建设,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的水平。 第四,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针对不符合、不适应外贸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对症下药,积极推进外贸企业平稳发展。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各类政策性、商业性银行以及保险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贸易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谈判、交易和推介的机遇。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外贸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积极推动企业获取国际认证和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出口快速增长的企业,应给予奖励和支持。 第五,加强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贯彻外贸进出口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鼓励和支持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依照“商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原则,提升对符合审慎信贷条件、有订单、有效益的外贸进出口企业的贷款力度,有条件地提升对外贸进出口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大力促进企业提高接单能力;严格监管上述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增加贷款附加条款、变相提高利率等做法,真正解决外贸进出口企业的融资难题;鼓励和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积极发展直接融资,为外贸进出口企业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督促地方政府综合考量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和控制物价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关系,适当控制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化幅度和频率。 第六,遵守WTO规则,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伴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高技术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逐渐提升,再加上发达国家正在推行的产业回归再造战略,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所要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将会越来越紧张。因此,必须在心理上和行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国应积极通过多边、双边谈判,或者向WTO争端解决机构申诉等有效手段,直面国际贸易摩擦,积极稳妥地化解双边或多边矛盾,保护本国利益不受到侵害。首先,做好内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认证水平;其次,推进产学研开发工作,塑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产品和品牌;再次,熟悉和遵守WTO的游戏规则,有理有利有节地维护我国的权利。此外,政府也应及时出台合理、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外贸进出口企业的发展方向,为减少贸易摩擦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重视和完善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功能构建,加强贸易摩擦预警和监测机制的建设,组织和支持外贸进出口企业防范和应对海外反倾销或反补贴的诉讼与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