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外需的严重萎缩和国内经济增长的自主减速,前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6.3%。尽管与年初制定的外贸年增长10%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但与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增速和全球贸易增速相比,这一数字仍可圈可点。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动能不足,国际贸易摩擦向新兴产业渗透,我国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乐观 记者:目前,影响我国外贸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李健:在影响我国外贸增长的众多因素中,最不确定、最严峻的还是外需。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乐观。 首先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动能不足。10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9月48.9%升至49.2%,连续5个月低于50%,显示全球制造业仍处于萎缩区域。特别是欧元区PMI继续走低,已连续15个月低于50%,继续拖累全球制造业复苏。此外,日本PMI连续5个月低于50%。 其次是贸易摩擦向新兴产业渗透。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今年前三季度,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同比增长38%,涉案金额243亿美元。贸易摩擦的领域逐步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扩展,尤其是新能源领域。 记者:如何看待外贸外部环境的新变化? 李健:尽管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缓慢,但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美国和新兴市场制造业已有所改善,主要新兴经济体PMI指数环比均回升,国内经济有望进一步企稳向好。 数据显示,美国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速分别为2%、1.3%和2%,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从9月的68.4升至10月的72.2,为2008年2月以来的最高值。美国制造业PMI已连续两个月反弹并位于荣枯线之上。美国大选落定后,“财政悬崖”问题仍存隐患。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大多持续增长,但是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和发达国家经济下行的影响使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放慢。 国内投资和工业增速已连续两个月反弹。1月至11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7%。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涨幅较上月反弹0.3个百分点。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0.1%。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6%,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再次升至荣枯线上。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在第四季度逐渐显现,经济有望进一步向好。 今年我国外贸增长可圈可点,外贸国际市场份额有可能在去年10.4%的基础上保持稳定或微幅上升 记者:有研究机构预测,今年我国外贸国际市场份额将有所增加,您如何看待这一判断? 李健:我们预计,全年外贸占全球贸易的份额有望保持稳定或微幅上升。这基于两个判断:一是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主要经济体的增速;二是我国外贸的增速明显快于全球贸易的增速。 世贸组织有一个最新的预计,今年全球贸易量大概只能增长2.5%,我国贸易额增速即便只达到7%左右,也明显高于全球贸易额的增速。 从主要贸易伙伴来看,今年前三个季度美国进出口增长4.4%,日本增长2.9%,而1月至7月,德国下降了4.9%,法国下降了5%,意大利下降了9.5%。新兴市场国家中,俄罗斯增长3.5%,巴西增长0.56%,南非下降1%。我国前10个月外贸增速为6.3%,出口7.8%,如果不出现特别大的意外,全年应该还会保持增长。 客观上讲,实现今年外贸增速10%左右的目标任务确实很困难了,但从上述数据来比较,今年我国外贸增长仍然是可圈可点的,出口国际市场份额有可能在去年10.4%的基础上保持稳定或微幅上升。 记者:当前我国外贸增长的亮点在哪些方面? 李健: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外贸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体现在一些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变化上。 今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始终高于外贸平均增速,部分机电产品呈高速增长。前10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比如,前三季度铁道机车整车出口将近1.2万台,同比增长75.2%,出口金额23.7亿美元,同比增长97%;再如,前10个月我国集成电路出口增长22.6%,出口金额增长53%,8、9、10三个月连续实现增速都超过百分之百。 机电产品进口企稳回升,目前已连续5个月保持增长势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速也持续回升,占全国外贸比重高于去年同期。 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量创了历史新高,加工贸易进口从9月份开始回升,这预示着今年最后两个月的出口应该还会有较大增长。 未来,我国出口仍将面临一定压力,进口将延续低速增长的态势。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未来我国外贸进出口的趋势是什么? 李健:今后一段时间,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无法根本改变,我国出口仍将面临一定压力。 11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再次回升在临界点以上,这表明制造业产品订货量开始增加,市场需求有所好转。 新出口订单指数经过3月持续回升,11月突破荣枯线,为50.2%,是今年下半年首次回升到50%以上。值得关注的是,小企业当前经营仍无起色,其PMI指数自4月份以来一直处在50%以下,11月份不升反降,这表明出口增长后劲稍显不足。 今年的广交会秋交会出口成交额较春交会和去年的秋交会分别下降9.3%和13.8%。其中,对欧盟、美国、日本成交分别下降10.5%、9.4%、36.6%,外需环境依然严峻。 当前,企业的采购意愿有所恢复,内需呈现小幅改善。11月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9%,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业原材料库存持续减少,但降幅连续收窄。PMI进口指数为48.5%,比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仍未能突破枯荣线,显示进口回暖的态势仍较微弱。 考虑到国内经济筑底企稳态势进一步巩固,进口增速有望维持低速增长格局。 记者:下一步,如何更好地促进外贸稳增长? 李健:我认为,未来政策措施的出台,需进一步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 要在切实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基础上,创新开放模式,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继续加大外贸转型升级支持力度。要鼓励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低能耗、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业”和“拳头产品”。密切跟踪和研究分析各主要贸易对象推出的绿色低碳贸易政策,引导外贸企业顺应形势,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品,鼓励节能环保产品进出口。 目前,形势倒逼外贸企业尽快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保持外贸稳定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