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理性而独立的货币政策
2012-11-16   作者:陈志龙  来源:国际金融报
 
【字号
  CPI像入冬后的气温,一路下行。10月CPI同比涨幅降至1.7%,创33个月新低,媒体特别选择猪肉价格下降15.8%来说明CPI下行的动能如何强大,去年CPI上攻过6%,是“猪八戒”拱上去的,今年回归一时代,“二师兄”仍然功不可没,在中国,似乎搞定一头猪,对CPI的调控就胜券在握。
  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后,景气度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日益显性化,受制于全球经济下滑和国内投资疲软,铁矿石、铜、煤等大宗商品需求不足,遭遇多年来罕见的低迷市况,所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PPI,都在低位徘徊。而以居民消费为主的CPI,与同期物价峰值时相比,呈现出持续收敛走低态势,这似乎符合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但不能因为CPI走低就忽视通胀风险,因为全社会真实物价水平仍悬在高位,特别是农产品,因价格受制于恶劣天气、西方生物质能产业的无尽消耗和国际投机资本的炒作。
  货币超发支撑了过去十多年间人民币资产的超级繁荣。这一盛景的本质,用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话说,通胀无论何时何地,本质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近年来,伴随着基础货币激增,高能货币如水银泻地般无所不在,这导致通胀病毒毫无悬念地入侵。今年9月底,M2已超过94万亿元,按平均月增幅,明年春节前后,M2突破百万亿元应无虞。新增货币从十多万亿元激增至当下触手可及的百万亿级规模,而决堤的高能货币总是粘附于某些特殊领域。中国“货币之谜”已成为现代金融的斯芬克斯之谜,未来几年内,如何平滑和稳定货币超发条件下人民币资产价格,防止出现类似资本市场泡沫破灭的危机,避免全局性信用收缩导致的失衡和资产价格崩溃,考量着货币当局相机抉择的勇气、智慧和担当。
  本轮危机以来的五年间,各国央行集体失德,无休止的量化宽松使得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都面临新挑战,没有什么行动能比摧毁一国货币的购买力更能摧毁这个国家的经济了。除了巨大的金融黑洞,美国总债务比重已超过GDP的400%,为急于摆脱金融危机和财政悬崖的双重危机,美国实施三轮高强度大剂量的货币放水,期间,美元通过大幅度贬值损害所有债权国的利益。《圣经》中说,债务的消失是以50年为周期循环往复的。而以过去五年间美元贬值幅度来看,美元债务消失根本用不了这么久。通过贬值来注销债务,是美联储纸币银行家最伟大的创造。一场又一场的全球性货币稀释,是掠夺全球债权人的无声的货币战争,其在转移危机损失的同时,也在重振本国制造业和出口优势。债多不愁的西方社会在陷入了“货币主义”泥沼的同时,也把更多债权国数万亿计的美元债务拖入泥潭化作泥浆。一场货币洪峰过后,所有债权人的资产都在这场“注水游戏”中无痛缩水瘦身。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货币以光速流动,信用创造过度与货币乘数效应强烈共振,通胀压力日益显著,在财富增长的货币幻觉背后,通胀往往成为一剂毒性很强容易上瘾的大麻。极度泛滥的流动性改变了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审慎,市场充满贪婪、狂噪、赚快钱的动物精神。财富效应点燃所有人的热情,让大家痴迷沉醉,其直接表现就是资产价格持续上涨,每一次回调都是回补的机会,大家都赚钱,房子还是那幢房子,但价格已数倍地翻跟头。实际上不是房子更值钱,而是货币超发后其购买力缩水了。通胀的本质是货币背叛了公众对它的信任,等到梦醒时分,四周早已是洪水滔天,找不到来时路。
  当CPI快速向上时,决策者往往高度警惕,“十八般兵器”全用上,而CPI回落时,人们往往会长吁一口气,以为价格的飓风已经远去。然而,只要货币环境没有回归理性,通胀的魅影仍然阴魂不散,并随时会卷土重来。在通胀的“混水”中,社会财富成为投机性热钱的饕餮盛宴,并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如果不是基于货币环境改善的CPI下行,往往混淆模糊了真实的通胀预期,加大了宏观决策的难度,并极易误判和误导,酿成更大的风险。
  货币超发本质是用一场泡沫接龙另一场泡沫,用新的更大错误来掩盖过去的错误。其结果必然是以通胀的形式对劳动者进行无声的剥夺,一场通胀能使存款人、债券持有者、退休老人、年金和人寿保险受益人的财富遁于无形。经济学家拉姆赛在1789年就写下这样的经典名句:从生意场上退下来的老人发现自己的财产如冰雪般消融,寡妇的日子格外难过,夙夜担心先夫留下的财产;依靠祖产过活的姑娘被合法地剥夺了一切,只剩下美丽和贞洁……这就是纸币的罪恶。
  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一旦失控,影响最广泛、最深刻也最难治理,一场严重的通胀可能会让所有正确的调控方针付诸东流,让人民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过去十年间,全球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中,有太多的经济体在经济过热中沉沦,太多的“奇迹”被泡沫所淹没,太多的财富被通胀鲸吞而幻灭。如果在遏制通胀和化解泡沫经济问题上处置不当,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逾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金融体系内以百亿计的金融资产、居民逾百万亿的住房资产,都有被国际金融资本“剪羊毛”的风险。一着不慎将全盘皆输,理性而独立的货币政策体系之于中国货币当局至关重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中国需要理性而独立的货币政策 2012-11-16
· 货币政策料维持中性 2012-11-12
· 稳健是未来货币政策主线 2012-11-12
· 宏观数据显示经济形势好转 货币政策料维持中性 2012-11-10
· 周小川:货币政策将保持延续性 2012-11-0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