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大议题。尤其是在近一段时间,社会融资结构改善的目标更是被进一步明确。 9月17日,一行三会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行政管理改革》撰文提出的“十二五”时期资本市场五大发展目标之首便是社会融资结构全面优化,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高,争取“十二五”期末直接融资比重能够占到社会融资总量的30%—40%。 其实,中国社会融资结构近年来已在逐步改善,在近期甚至出现了加速优化的迹象。据统计,去年全年人民币新增贷款为7.47万亿,同期社会融资规模达12.83万亿,人民币新增贷款占社会融资总规模58.22%;而今年前10月,人民币新增贷款为7.23万亿,同期社会融资规模达13.02万亿,人民币新增贷款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占比为55.53%;从季度数据看,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分别为2.46万亿、2.39万亿和1.87万亿,而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分别为3.89万亿、3.89万亿和3.94万亿,相应的人民币新增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分别63.24%、61.44%和47.46%。 社会融资结构优化在今年10月份表现得更加明显。央行11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5052亿元,创出13个月新低,与此前机构普遍预计的6000亿水平相去甚远。而10月份社会融资表现活跃,规模达1.2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38亿元。在10月份人民币贷款占融资规模之比为39.2%,也创出新低的同时,信托、票据及企业债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却达到了40.5%,超过了人民币贷款,显示出融资结构均衡化明显加快。 在我们看来,社会融资结构的改善,主要源于在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有效控制的同时,信用债和信托的规模大幅攀升。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央行基本按照全年8万亿-8.5万亿的指标和3:3:2:2的投放节奏将人民币新增贷款的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在监管松绑和需求增加的作用下,信用债和信托的规模明显增加。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企业债等品种的信用债发行规模为2.94万亿,与去年同期1.12万亿的发行规模相比,同比劲增162.5%,总体上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从发行主体看,发债行业多为城投、铁道、高速公路等与基建投资相关的政府机构或地方企业等。信用债的良好表现得益于需求面的持续向好。各大监管机构对于各种形式的理财、资产管理产品的监管大幅放松后,对于高收益债的需求日渐旺盛。此外,中国信托业协会近日发布的三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达到6.32万亿元,同比大增54%,再创历史新高。相比二季度末的5.54万亿元,信托业单季度资产增加7800亿,距目前国内第二大金融机构——保险行业6.9万亿元的资产总额已相差无几。 社会融资过分依靠银行信贷会导致投融资渠道狭窄,既不利于风险的分散,同时也因无法满足不同投融资主体的个性需求而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债券、股票、信托等银行贷款以外的融资方式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丰富投融资品种是金融改革的一大方向。目前来看,中国的社会融资结构的改善已呈现出加速迹象。我们认为,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相关领域会进一步松绑,再加上金融创新的提升和投融资需求的释放,中国社会融资结构这种加速优化的势头仍有望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