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国会众院情报委员会发布报告指称华为、中兴公司可能危害美国家安全,美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相继否决三一集团收购美风电场、中国国家电网收购美AES风电资产,引起国际舆论广泛关注。就在几天前,北京卓越航空公司收购美国飞机制造商豪客比奇的谈判历时3个多月后也宣告破裂,豪客比奇首席执行官米勒称,收购谈判失败原因复杂,但“政治因素也有介入”。人们不禁要问,普通的商业并购个案背后为何频频闪现政治魅影?什么原因令中国企业赴美投资举步维艰?
细心的观察者不难发现,在上述案例中,美行政当局、国会和媒体言必称美国国家安全,都是凭牵强的推论而非确凿的证据就对中国公司做了“有罪推定”,似乎只要是来自中国的公司,身上就背负有某种“原罪”。事实上,近年来“美国国家安全”已成为中国公司赴美投资的“梦魇”:2005年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公司,华为2008年收购3Com公司、2010年竞购摩托罗拉移动网络业务、2011年收购3Leaf公司的交易,都因触碰到这根所谓“红线”而夭折。安全审查和美国内政治因素俨然成为拦在中国企业与美国市场之间的一道“玻璃门”。在此过程中,以CFIUS为代表的审查机构及其程序因缺乏透明度而时常遭人诟病,此次更被三一集团一纸诉状告上法庭。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曾说,CFIUS行事受政治影响太大,是“在美国做生意比较丑陋的一面”。
近年来,中美双向投资蓬勃发展。截至去年底,美对华实际投资675亿美元,涉及制造业的29个大类和服务业的100多个部门。在世界经济不振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成为许多美资公司重要的业绩增长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统计,目前美国公司在华市场规模约2500亿美元,2011年89%的公司实现盈利,75%在华利润率高于全球利润率。微软操作系统、苹果手机、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等已深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在中国市场驰骋多年、赚得盆满钵满的美国公司相比,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公司近几年才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投资与并购活动,旋即在美及一些西方国家受到种种“特别关照”。严格受限的合作领域、冗长的审查过程和“突然死亡”的审查结果使许多公司损失惨重。此次三一集团收购美风电场失败一下就损失了2000多万美元。尽管美方多次表示将公平对待中国赴美投资企业,但种种无形的“玻璃门”还是挫伤了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信心。据统计,过去10年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总额仅为164亿美元,与4000多亿的双边年贸易额极不相称,而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受阻案涉及金额更达到中方对美实际投资的3倍。
中美双向投资绝非一方受益、一方受损的“零和游戏”,而是市场经济下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近来中国公司在美的境遇,恐怕已不能简单定义为贸易保护主义,似乎更多反映出一种“经济麦卡锡主义”倾向。任何对美投资只要涉及中国企业,就很容易被“泛政治化”,并与所谓“美国家安全”挂钩。而“躺着也中枪”的中国企业却很难得到一个被拒绝的明确理由。近期,美国总统选战正如火如荼。涉华经贸议题的负面炒作也甚嚣尘上。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辩论中多次将矛头指向中国,认为中国“偷走”了美国的就业,中国企业在美经营活动危害美国家安全。作为一个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国家,美国政府和政客们理应懂得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政策所能产生的互利共赢效应,理应清楚中美经贸合作能给美国自身带来的巨大利益。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是一条死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解决不了美自身面临的问题。美国政府应该早日甩掉意识形态的桎梏,拆掉这扇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玻璃门”,让中美投资合作的巨大潜力得到更好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