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欧盟峰会,超预期地就欧元区银行业统一监管问题达成了一致。这是继9月份欧洲央行无限量购债计划(OMT)、10月上旬欧洲稳定机制(ESM)正式启动等利好政策之后,欧洲在危机解决方面再次迈出实质性步伐。
而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逆势而上,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版图中少有的亮点。从全球背景下中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长远利益出发,中欧有必要抓住新的窗口机遇期,继续加强并深化经贸合作。
10月19日刚刚结束的欧盟峰会,尽管未就西班牙与希腊的援助问题作出任何决议,但却超预期地就欧元区银行业统一监管问题达成了一致。这是继9月份欧洲央行无限量购债计划(OMT)、10月上旬欧洲稳定机制(ESM)正式启动等利好政策之后,欧洲在危机解决方面再次迈出实质步伐。
欧元区银行业统一监管机制,可以看做是欧洲建立银行业联盟的第一步,一直被外界视为难度很大的工作之一,本次欧盟峰会在此领域取得进展,其重要意义在于为ESM注资救助银行业铺平道路。近日获得放行并投入实施的ESM,除了本身是具有法律基础的永久性援助资金机制之外,它一方面配有欧洲央行“无限量购债计划”作为市场工具,另一方面又有银行业统一监管机制作为制度保障。
可以说,ESM及其相关配套政策的推出,使得欧债危机集中爆发的概率以及欧元区解体或部分成员退出的概率均已大幅降低。通过对近期欧洲政策走向及市场风险变化情况进行梳理,不难看出,欧洲的形势正在从最困难、最动荡的谷底向好的方向发展。
欧债短期风险平复所带来的恐慌消退及信心恢复,在市场层面直接反映为危机国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自7月末以来至今,欧洲边缘国家的国债收益率大幅下降,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创下近半年以来的新低。尽管我们清醒地看到欧债危机所具有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欧债危机近期可能出现的底部转折点,而在此大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也将迎来新的“窗口机遇期”。
成立初衷。ESM是欧洲地区的永久性援助基金,这一设想最早于2010年11月由欧盟财长提出,其设立的初衷在于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长期化的趋势与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缺乏法律基础的现状之间的矛盾。
EFSF是欧盟在南欧各国债务问题迅速恶化的背景下仓促设立的临时性组织,其成立的基础是欧元区各国签署的政府间协议,而非欧盟立法。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EFSF在成立之初就确定其在完成阶段性融资目标后,将于2013年7月终止存在。而ESM成立后将取代目前正在运行的临时性援助机制EFSF。
发展历程。2011年3月,欧盟领导人就设立欧洲稳定机制(ESM)达成一致。同年10月,欧盟委员会将ESM生效时间由2013年中期提前至2012年7月。但由于批准程序过于复杂以及德国宪法的阻挠,ESM的实施可谓“一波三折”,其生效时间也被推迟。直至2012年9月德国高院裁定ESM合法,才为ESM的正式启动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运作机制。ESM由欧元区各国按比例出资,总资本为7000亿欧元,实际放贷能力为5000亿欧元。从主要成员国的出资比例来看,德国占27%,出资额为1900亿欧元,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出资占比分别为20%、18%和12%。ESM的运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既能救助危机国政府,也可直接向危机国银行业注资,具体救助方式包括干预一级和二级国债市场、提供援助性贷款和融资担保等。
二是ESM实际上是替代EFSF的一种替代品,未来一年时间内,ESM将与临时性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同时运作,但任何新的救助项目将由ESM负担。
三是ESM的放贷能力仍存在扩容空间,如果按照EFSF使用杠杆工具后的4倍扩容率计算,杠杆化后的ESM可调动的救助资金将达到2万亿欧元,而是否扩充ESM贷款规模,主要取决于西班牙和意大利等边缘国家的债务及银行业危机是否继续恶化并触发更大的救助需求。
四是享受ESM救助资金的成员国,需履行承诺,进行财政和结构性改革。
第一个接受ESM救助的对象是谁?西班牙是当前欧元区边缘国中形势最紧迫、潜在风险和资金黑洞最大的成员,该国经济衰退、公共债务水平攀升、银行业资产质量恶化之间已经构成恶性循环三角,短期内难有根本好转。
2012年9月末的压力测试结果表明,西班牙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为593亿欧元,由于欧盟已经承诺提供1000亿欧元贷款来帮助西班牙银行业完成重组,因此,我们判断,西班牙很有可能成为ESM救助的第一个欧元区成员国。
从表象上来看,欧债危机体现为欧元区重债国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及银行业危机;从实质上看,欧债危机反应的是欧洲的治理危机和经济竞争力危机。因此,欧债危机的彻底解决,需要从三个层面去循序渐进、标本兼治。
第一层面,通过确立常设性的资金救助机制,解除债务危机的市场风险,这是阻断危机蔓延的“治标”之策,但不可或缺。
第二层面,通过强化财政纪律约束及推进财政一体化进程,消除债务危机产生的土壤和机理,这是化解危机的中间层次。
第三个层面,通过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竞争力、恢复经济增长,这是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途径。
我们将ESM的正式实施放到上述解决欧债危机的“三境界”中去看,可以看出,ESM的使命在于完成第一层次的目标,即化解市场风险、阻断危机持续蔓延。结合ESM启动及欧盟近期其他相关政策,我们对欧债危机走势有如下判断:
首先,ESM启动是新的转折点,欧债危机或已见底。ESM有助于阻断欧债危机在市场风险层面的蔓延,履行欧债危机解决中的“治标”任务。ESM相当于为危机国及其银行业救助提供了一个保障机制,这是一项在欧盟拥有法律基础的永久性机制,因此对于消除不确定性、降低市场恐慌具有显著作用。
除了ESM本身具有扩容能力外,ESM救助机制与欧洲央行9月份公布的无限量冲销式购债计划(OMT),组合成了一套“长短拳”。即在ESM对危机国启动救助机制的前提下,欧洲央行还可无限量购入危机国国债,且购入的债券没有优先级地位,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消除市场恐慌、压低危机国的融资成本。
如果说ESM是“长期保险”,OMT则是“短期利器”。在这种双管齐下的“组合拳”套路下,欧债短期市场风险明显下降,欧洲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性也得到加强,欧债危机集中爆发的概率大幅降低。
其次,ESM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欧元区成员国风险共担和联合救助的机制,这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再次迈出新步伐,欧元区解体或部分成员退出的概率大幅降低。
德国是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也是ESM的头号出资大国,因此德国态度对于ESM最终成行发挥了关键作用。德国联邦法院9月12日裁定ESM合法并对其放行,扫清了ESM实施的主要障碍,使德国继续参与救助和解决欧债危机的态度和立场更加鲜明。
德国总理默克尔10月9日访问希腊,也被解读为希望将希腊留在欧元区的重要信号。德国态度的缓和与转变,无疑将对欧债危机的下一步救助和解决起到重大推动作用。ESM的意义不仅止于一个常设资金援助机制,它实际上反映了欧洲内部在危机救助方面经过激烈的政策博弈后达成了较高层次的统一,可被视作是欧洲向政治、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当然,ESM并不完美,其本身仍然存在一些风险:
一是“富国救助穷国”的模式,可能会造成欧元区成员国“吃大锅饭”的道德风险。
二是这一机制只能输血而不能造血,并以严格的经济和财政改革为附加条件,可能令被救助国为满足条件而削足适履,使短期经济增长和就业面临更大挑战。
三是该机制没有对任何成员国的总体责任风险设定上限,若出现个别国家出现破产或者离开欧元区的极端情况,那么其他出资国家的风险敞口将急剧上升。
但总体而言,ESM的实施利大于弊,将显著降低欧债危机再次集中爆发的概率。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ESM为化解欧债的市场风险提供了保底机制,但欧洲强化财政纪律约束以及推进财政一体化进程仍处于艰难的博弈过程中,经济恢复增长及提升竞争力更是有待时日。因此,欧债危机有望走出底部,但危机的根本解决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逆势而上,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版图中少有的亮点。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中欧经贸合作的热度不减,中国支持维护欧元稳定,还通过适当渠道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在与欧洲共赢中体现了中国的担当。无论是从欧债危机迎来转折点的最新形势着眼,还是从全球背景下中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长远利益出发,中国都有必要抓住新的窗口机遇期,继续加强与欧洲的经贸合作。
首先,中欧合作体现优势互补,符合双方长远利益。欧盟已连续八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是中国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地,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1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5672亿美元,较双方建交之初增长了200多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四年里欧盟向中国的出口增幅持续超过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幅,2012年中国可能取代美国成为欧洲最大的出口市场。备受欧债危机打击的欧洲国家经济严重衰退,不仅需要中国参与危机救助,还亟须外来投资提振经济并避免大批企业破产;而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则希望能通过投资欧洲为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而这种投资同时也是对这个身陷困境的重要贸易伙伴伸出的援手。从这个角度看,中欧相互借鉴、相互借重是相辅相成的,双方的战略合作可以彼此促进、互利共赢。
其次,欧洲是中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中欧合作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进程。
通过对比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双边合作关系,可以发现:中美经贸关系既相互依存、又利益冲突,美国既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又不希望看到中国真正崛起,因此通过战略东移及重返亚太,积极扩张自身势力,同时牵制中国发展空间。
而中日之间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结构性和战略性矛盾,双方在民间领域以及深层次战略领域存在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主观上化解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近来中日因“钓鱼岛”争端导致双边关系急剧恶化,导致短期经贸往来迅速降温。此外,“南海”争端导致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关系紧张,双边经贸合作也由此受到困扰。
相对以上双边关系而言,中欧不存在重大分歧和矛盾,也不存在战略竞争和对抗。中欧均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欧洲希望在一定限度内加速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改革,这与中国等新兴大国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中国扩大与欧洲的合作具有战略和全球意义。在俄罗斯之后,欧洲如今可算是中国第二大战略支撑点。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饱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的欧洲国家积极发展对华关系,在日益体现出战略性、长远性的同时,从其国家利益和价值观角度出发,也不免存在一些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成分,中国对此要保持理性、清醒并努力加以规避,要有自己的原则,比如适当购买债券、推动金融和贸易合作等一系列举措,都应该基于国际市场惯例和通行规范,追求实实在在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