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幅度超出预期,在债台高筑、收入下滑同时却难掩保增长冲动的地方政府眼中,民资成为了当仁不让的“香饽饽”。于是,湖北、山西、广东、浙江、贵州等省市不约而同地掀起邀请民资进入垄断行业的热潮。 这自然是极好的事情。事实上,调动民资的积极性,给民资打开赚大钱的门窗,而不仅仅只是赚快钱的门缝,一直是舆论的呼声。民资进入垄断行业,有利于竞争,有利于市场效率,有利于消费者福利,最终是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民资若成功突破“玻璃门”和“弹簧门”,当下的这轮经济不景气,反而真是成就了“多难兴邦”这句老话。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制度创新,往往是来自发展处于困难的时期。 只是,我们担心出现这样一种异化,民资只是利用对象,而不是借助对象,把民资视为一个纯粹的“财务投资者”。如果民资只是拿来应急,是权宜之计,那么对于民资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安全感就要大打折扣了。这样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在民资身上确实发生了很多“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事情。因此,目前某些民资的短时性,多多少少是环境产物。 比如,山西省此前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首届世界晋商大会,以吸引外地晋商,引资的目标也定在1万亿。据媒体报道,招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1万亿的目标也没有完成。在两年前“国进民退”的山西煤改中,那些被一纸命令要求退出的民资,大多以自身缩水的代价成全了这次煤改。当时笔者就表达出忧虑,待往后山西政府再度招商引资的时候,想要民资仍然欣然前往就很难了。 请民资进来,让民资留下,并不在于对其有多高的礼遇和排场,不在于一路“企业家老大”的旌旗飘飘,不在于地方一把手的“礼贤下士”,甚至也不在于给民资多少优惠和补贴,而在于依法办事,一视同仁。最大的优惠,其实是没有优惠,一个没有内外歧视,也没有所有制歧视,面向所有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平等、法治承诺的投资环境,才是民资最乐见的优惠,才可以让民资把心放在肚子里,不为随时被扫地出门而忧心忡忡。 历史上有很多的求贤令,为了求贤,秦孝公不惜与之分土,曹操喊出“唯才是举”,情意无不殷殷。求贤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秦国是其中的典型。秦国能够从边缘国家最终统一中国,纷至沓来的商鞅、张仪、范雎等人才功不可没。历史有其吊诡之处,对于秦国,求贤令著名,逐客令更著名,后者的闪失如果没有李斯《谏逐客书》的纠错,历史如何发展还真不好说。求贤之后再逐客,好一点是一拍两散,差一点就是请君入瓮,这样的故事,不仅是对社会诚信、契约精神的打击,同样也是对经济发展的折腾。我们希望,当地方政府向民资发出求贤令的时候,同样重要的是让民资相信不会有逐客令,而这样的保障,只能是更明确和更完善的法律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