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在第七届新人力论坛上发布的《2011中国薪酬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升反降。 如果居民收入增速真的达到了两位数,还出现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升反降的结果,其对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恐怕比居民收入零增长更可怕。这或许也部分解释了近年来物价持续高涨的原因所在:在经济学界的解释口径中,物价持续上涨不是物资供应减少了,不是供需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往往是购买同一件商品所需要花的钱更多了,而深层次因素在于货币滥发造成民众的实际购买力贬值。如果民众收入增长了10%,而货币增发超过了20%,所谓多余的热钱就会涌向一切可以炒作的物资,从绿豆大蒜到房产,产生巨大的泡沫化经济。 因此,仅仅强调加快居民收入增速,可能会引发新一轮货币贬值与物价上涨。如果不改变“国进民退”的不公平竞争格局,由于资源垄断会带来资源型价格不断上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会将成本层层转嫁,最终落到消费者头上。而境内企业还处于世界经济链条的末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带来的低利润路径依赖无法短时间内改变,职工工资过快增加就会引发劳动力成本猛增,部分外资选择离开而去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这已经从近年部分台企、港企、日企乃至欧美企业梯度转移至东南亚一窥。 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经营压力,企业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加以释放。因此近年来大量产品价格出现轮番上涨,甚至有食用油企业顶风作案的案例出现,原因就在于企业如果不提高产品价格,就面临严重亏损乃至倒闭的风险。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也同时引发了部分就业岗位人力资源的短缺,这在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业、服务业中尤为明显。企业因为劳动力紧缺而无法承接足够订单,最后在成本临界点上难以支持而关门,这又进一步造成就业市场的萎缩,在如此恶性循环中强调增加员工收入无疑是对牛弹琴。 中国不仅在一次分配中存在对中低收入者的制度性不公,而且在税收等二次分配环节,依然形成了明显的二元化格局,没有流通税等其他税种配套改革的个税改革,单兵突进的效果无法治本。而某些部门以所谓绿色环保为名,一味在民生所需物质价格上打主意,如水电气石油垃圾回收废水处理等,对居民不多的财产性收入如房产轻率开启物业税,造成了民众实际负担增加,而教育住房医疗的过度市场化弊端迄今为止没有大的改善,更让民众背负了沉重的支出债务。显然,居民收入哪怕再增加百分之十几,也抵挡不了这些领域百分之几十的迅猛涨幅。 居民收入增加不是空中楼阁,它来自于实实在在的经济良性发展,企业等经济体发挥更大效能获得更多收益,包括对居民创业环境的优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对民营企业不再有过多的政策玻璃门,对国民福利的不断垒实。如果没有这些现实基础奢谈居民收入增加,或者只是多给居民发几张钞票,而不顾社会实际经济承受力和倒逼通货膨胀成型,居民收入“畸形增长”的后果是居民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会陷入实际收入大幅度缩水的危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