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3月份美国宣布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31.14%-249.96%的惩罚性反倾销关税后,9月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中国光伏组件、电池、硅片等产品涉嫌倾销一事展开调查。这意味着,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市场与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间,一场涉及贸易额超千亿元的诉讼战已经打响。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前,凸显出的是中国光伏业产业过剩现状以及低端竞争的局面,光伏产业重新崛起任重道远。 欧盟委员会在公告中称,本次反倾销调查的产品包括晶体硅光伏组件、电池片和硅片,范围较之前美国“双反”有所扩大,国内将有数百家企业牵涉其中。按照反倾销程序,欧盟会根据企业规模、出口情况、出口金额等选取抽样企业,对其调查并给予单独的反倾销税。 这对我国企业影响有多大?据悉,中国的光伏产品90%出口海外,其中,欧盟市场占了60%,美国占据了10%。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对欧盟的光伏产品出口额高达204亿美元。因此,如果说美国的举动对中国光伏产业是“伤筋”的话,那么,欧盟的作为无疑是“动骨”。有专家指出,此次反倾销调查申请范围涵盖来自中国的全部太阳能产品,总量近万亿元。欧盟反倾销一旦成立,不仅中国光伏企业将失去超200亿美元的出口额,而且会造成超过3500亿元的产值损失。这无疑也暴露出我国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出口的软肋。 危机不仅仅来自国际威胁,中国光伏产业自身也正经历着寒冬。在美上市光伏企业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英利新能源亏损额高达1.4亿美元;天合光能净亏损1.2亿美元;赛维LDK年净亏损额为10.8亿美元,负债总额266.76亿美元;大全新能源净亏损2080万美元;尚德推迟报表,截至一季度负债总额为3.6亿美元。而国内光伏产业上市公司的成绩单也不好看。据统计,今年上半年,69家A股光伏概念上市公司中,有21家净利润为负,占总数的30.43%,累计亏损规模达19.34亿元。 如何应对这些危机?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国家应出面与欧盟交涉,争取通过磋商合作化解光伏贸易摩擦;另一方面,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策略,特别是加快国内应用产业开发。同时,练好内功始终是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据介绍,这几年欧美等国光伏产业的产能扩张没有中国快,但在研发、产品特色上却有不少创新,产品性能也普遍较高。而国内光伏企业的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依赖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便宜的价格,这容易给一些国家以倾销的口实。因此,在反对美国贸易制裁的同时,中国也应该完善自身的产业发展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能力来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记者了解到,许多中国光伏企业正努力开拓新兴市场,把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国内光伏应用市场也正在悄然启动,“一些光伏制造企业正在积极尝试光伏建筑一体化解决方案,这些都可能成为中国光伏产业新的增长点。” 需要提醒的是,面对国际贸易战的不仅仅是光伏产业,不少加工外贸型企业也同样面临这一困境。比如阿迪达斯在内的诸多企业已将工厂迁出中国,不少加工型外贸企业损失了大批订单。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欧美经济缓慢复苏,订单也未必惠及国内加工贸易商。针对光伏产业的欧美反倾销调查只是让危机提前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