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包括发达经济体和我国在内的全球光伏产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了企业破产倒闭现象。为缓解企业经营困境和就业压力,德国光伏企业就中国光伏电池出口欧洲市场提出诉讼,欧盟委员会9月6日发布公告,决定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在全球光伏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下,限制中国光伏电池产品出口,不仅伤害中欧双方产业的利益,还将破坏中欧光伏产业相互依存、互利合作的关系。为减少经济损失,我国企业除在政府协助下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外,还应加大对自身产业结构改造,尽快完成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升级,尽早摆脱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
唇亡齿寒
此次欧盟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单起贸易争端。事实上,在再生能源产业链中,中欧双方属于“唇齿相依”的关系,无论欧盟最终对中国采取何种程度的惩罚措施,受损失的都不仅是中国一方。
近10余年间,中国光伏产业的终端产品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在产品性价比上占有很大竞争优势。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底,我国出口晶硅组件价格为1.70美元/W;今年8月,晶硅组件出口价格已降至0.7美元/W,不到两年时间产品降价幅度接近60%。由于物美价廉,在欧洲光伏电站建设项目中,中国产品占有一定份额。但与此同时,由于欧洲再生能源市场比较成熟,中国光伏企业每年都从欧洲进口大量生产终端产品的多晶硅、银浆等原材料及制造设备。商务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从欧盟国家进口的与光伏生产链有关的原材料和设备总额,累计已超过上百亿美元,对欧洲光伏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任何一项产业都可能涉及多个经济体的跨国供应链,一国企业在实行贸易保护的同时,很可能损害其连带机构或分包商。此次欧盟若果真对中国企业实施反倾销制裁,欧洲多晶硅企业以及光伏电池材料供应商、制造设备供应商等,都将失去中国这个大客户;相关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将面临产品积压或供应中断的困难处境;欧盟国家数十万光伏产业工人将难逃失业的命运;长期使用中国光伏组件产品的欧盟企业因难以找到同等质、价的替代品,光伏电站建设成本上升、能源消费成本增加都将在所难免。
此次贸易争端还有可能让欧洲失去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发展最快的中国市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透露,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终端市场目标将从15GW提升至21GW,并计划在2020年达到50GW。随着规划的逐步落实,中国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生产和应用大国。欧盟若对中国采取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提振就业的初衷不仅不可能变为现实,最终结果会导致两败俱伤。
中国相关企业危机四伏
与此前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相比,此次欧盟反倾销调查立案范围波及更广。根据反倾销程序规定和案情的复杂程度,欧盟委员会将在立案后的60天到9个月之间作出初裁,其间可能向被诉企业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一旦最终被认定反倾销,中国企业将面临此后5年内被持续征收反倾销税的惩罚。
我国商务部资料显示,欧洲是当今全球光伏产品的最大市场,也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2011年中国光伏电池对欧出口金额为204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光伏电池出口总额的73%,美国市场仅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的20%。据有关行业协会估算,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出口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0万,带动间接就业人口超过100万。如欧盟最终裁定中国产品倾销成立,将对我国光伏产业数十万人的就业前景造成直接威胁,同时导致光伏企业逾3500亿人民币的产值损失,银行将面临逾2000亿人民币的不良贷款风险。
近些年来,一些国家为躲避贸易纠纷,纷纷采取海外建厂的方式扩大企业市场份额。鉴于我国目前光伏行业的负债水平,大规模到海外建厂不切合实际。当下涉案企业除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欧盟反倾销调查外,更应从长远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认真规划企业产品转型,尽快开拓新的产业链条。
此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是中国光伏企业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一些世界知名品牌因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而具有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反倾销程序很难在此类产品上找到突破口,“中国制造”只有具备一流产品的国际信誉,才不会频繁被其他国家的反倾销程序困扰。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光伏企业,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评审委员会公布的2011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前50名中,中国光伏企业就有13家。但光伏产业是一个尚未完全市场化的产业,离不开相关政策扶持,金融机构应积极发挥融资杠杆作用,尤其对上游晶硅原料生产企业和下游光伏电站建设终端市场加大扶持力度,是推进我国光伏产业整合升级必不可少的环节。
欧美提振就业难一蹴而就
此次欧盟反倾销的主要说辞是,中国产品挤压了当地企业的利润,影响了当地企业的生存和就业。欧盟统计局8月底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欧元区失业率为11.3%,欧盟27国失业率为10.4%,均高于去年同期;其中25岁以下年轻人失业率高达20%以上,欧洲就业形势的恶化趋势没有丝毫转变迹象。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日前发布报告预计,未来5年,欧元区年轻人失业率将继续增长,一些重债国年轻人的失业率将超过50%。
“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深陷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来说,恢复经济、提振就业需靠深度的结构性改革实现,贸易保护最多也只是画饼充饥。近年来,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国家为重振就业,纷纷呼吁“制造业回归”,并宣称要重构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但长期以来,发达经济体国家在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上发生的变化,导致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与“制造业回归”的理念不相适应,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欧盟近期提出的“新工业革命”理念,强调结构改革、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的新兴产业发展和就业规划,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总之,全球经济复苏迟滞导致国际贸易形势日趋紧张,经济疲软持续时间越长,国际贸易纷争就越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就越大。世界贸易组织(WTO)近期发布报告表示,目前各经济体之间发生的贸易保护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很难具体量化,很多国家都采取了改变进口许可证或监管规则的方式,而不再采用征收反倾销、反补贴进口关税等常规手段。事实上,自2009年欧元和美元实际汇率下跌以来,新兴经济体国家货币持续升值,欧美企业在无形中获益,其竞争力已得到极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