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著名的“价格战”莫过于京东首挑,以京东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口号对战苏宁、国美。京东随即发布一系列策略,大家电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10%以上,派员进驻苏宁国美店面等,引爆眼球。然而“先升后降”、“无货”等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十足让专家学者们唏嘘,更是让消费者大叹失望。 8月15日电商大战火爆引发,此后几天相关电商竞相赛出战果。事件发生并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价格战是非理性”,“涉嫌价格欺诈”,业内声讨不断。 9月5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局透出消息,发改委价监局已经对电商价格战展开调查,初步调查认为,价格战过程中,有电商的促销宣传行为涉嫌虚构原价、欺诈消费者。出尽风头是要付出代价的。 虚构原价即实际的促销价高于之前7日内交易的最低价,未履行价格承诺。而按照我国相关法规规定,商品原价是在促销前7日内产品交易的最低价格。 其实,所谓的价格战,消费者在购物体验中并未感受到,电商价格战当日,对于部分降价产品下单后显示无货,商家并未及时提供相关服务。 不可否认,电商产业仍是未来主流产业,需要理性对待。 对于此次相关监管部门的介入,业内也有不同声音。 电商价格战背后的真相和产生的无边际效应,实际是新的营销模式作用的结果,电商运营企业更多在线上,网站数据的运营体系瘫痪是不可控的,不能用线下的思维模式来考量线上体系的运作。新时代企业整合营销传播,虽然仅以微薄的传播单一的手段却覆盖营销整体产业链,微博引发的电商价格战是一种新时代轻资产的营销模式符合企业需求。 其实,就笔者了解,电商价格战被业内大多数人士看作是一场闹剧,以价格为主题的微薄战,光说不练假把式。 此次监管部门介入足以表明官方的姿态。从价格战整体来看,部分电商不仅涉及价格欺诈,也有商业欺诈的行为。最关键的是相关法律的配套需要跟上监管步伐,企业高管说话无论通过微薄等形式均代表企业形象,是否需要付法律责任值得讨论。未来涉及类似情况,相关法律需要得到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