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2年以来,众券商直投迎来了“收获期”,成功退出笔数从2009年的6笔增长到2011年23笔,增长幅度高达
73.9%,仅2012年上半年就已经有16笔退出。值得注意的是,从2011年开始,券商直投账面回报出现下滑的趋势。清科研究中心蔡建飞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原因主要是宏观经济呈现继续走低的态势,直投业务逐渐回归理性。此外,并非所有券商均实现了乐观的收获。 清科数据库统计,截至2012年上半年,已有投资项目的券商中超过半数仍未实现退出零的突破,券商直投行业内的业绩出现了较大分化,收获最大的当属金石投资,其投资项目正处于密集解禁期,而有30家券商直投业务在2012年上半年“颗粒无收”,管理资本量制约、从业人员经验水平参差不齐、激励机制滞后等问题可能是造成这种分化的主要症结。 数据显示,国泰君安创新因1笔账面回报16倍的退出居首,国信弘盛、平安财智、国元股权投资并列第二位,而以退出笔数居首的金石投资仅实现4倍的平均账面回报。平均投资周期17个月,2009年10月30日,金石投资退出神州泰岳,其投资周期只有短短的4个月时间,创下了券商直投投资周期的最短纪录。 从退出渠道上看,累计实现的60笔IPO退出中涉及企业60家,其中深圳创业板为主要的退出通道,共有28笔,占总退出笔数的46.7%;其次是深圳中小企业板,共实现退出21笔,占总退出笔数的35.0%;此外,上交所、香港主板、香港创业板也均有成功退出的案例,共计11笔。 从回报上来看,2009年至2012年上半年,券商直投退出平均回报倍数为4.86,回报水平一般,但与创投机构不同,券商直投一般具有项目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投资周期一般比较短,统计的2009年至2012年上半年退出案例中,平均投资周期约为17个月,最长不超过38个月,并且有57笔IPO退出案例中主承销商为投资方的母公司。直投+承销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方式,从券商整体收益角度分析,直投业务拓宽了证券公司的收入渠道,改善了券商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有可能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目前,国内券商仍以传统业务为主,而直投作为一项创新业务将改变券商现有业务模式,增加券商盈利渠道,平滑因市场波动而造成的业绩波动,并且有利于深层次地挖掘客户价值。
但是,券商直投发展到现在并非一帆风顺,不少券商直投开始面临发展中的瓶颈,规模受限、缺乏市场化激励机制等问题凸显,“直投+承销”的模式也引来不少争议,利益传输上的灰色地带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虽然目前国家对券商直投监管的力度正逐渐加大,但从已经颁布的政策来看,引导、扶植意图明显。随着直投私募基金逐步成立、试行,券商直投股权投资业务会逐渐解决投资规模限制的问题、在保持原有直投业务的同时,向专业化私募机构转型,并且投资项目阶段也开始前移,从业务初期主要依靠母公司背景投资拟上市项目,向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开始重视中前期项目的方向转变。 目前来看,直投业务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政策导向的脚步在进行。在业务开始之初,券商仅能使用自有资金进行直接投资业务。2011年7月,证监会下发《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监管指引》(简称《监管指引》),该文件一方面再次明确了证监会对于券商直投设立条件、业务范围、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监管指引》放开了券商直投公司成立直投基金,向第三方投资者进行募资的权限,使得券商直投公司得以突破原有投资规模不得超过券商资产15%的限制,为其转型成为专业化PE基金管理机构提供了支持。截至2012年5月,已有4只券商直投基金获批成立。其中,2011年6月成立的中金佳泰产业整合基金已完成首轮募资,金石投资、海通开元、华泰资金旗下的直投基金也相继获批。自2007年试点方案实施以来,券商直投业务逐渐转向自有资金加第三方资金的时代,管理资本量也节节攀升,但就目前来看,直投子公司投资规模依然受母公司净资本影响,新的投资模式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