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退出机制期待更给力
2012-08-08   作者:杨忠阳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7月24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决定在汽车行业建立落后企业退出机制,这意味着长久以来汽车行业备受诟病的车辆生产资质“终身制”将被打破。
  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各类车辆生产企业1300多家,其中,汽车整车企业有171家,摩托车120家,专用车900多家,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35家。在这1000多家企业中,有一批企业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其生存十分困难,更谈不上什么盈利。
  但是,由于我国汽车行业退出机制不健全,多年来这些“零产量”企业,既无法淘汰,又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有的甚至靠倒卖产品合格证维持生存,严重影响了行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应该说,此次《通知》的出台,对于提高国内汽车产业集中度,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不无裨益。不过,在仔细研读了《通知》后,笔者以为,此次政府推行的汽车行业退出机制力度还需要再给力。
  为什么?原因在于,如此宽松的条件并不能使多少企业能够真正退出。比如,《通知》对退出企业设定的“标准”是:连续2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其中,乘用车少于1000辆、大中型客车少于50辆、轻型客车少于100辆、中重型载货车少于50辆、轻微型载货车少于500辆、运输类专用车少于100辆、摩托车少于1000辆。而且,按照《通知》规定,即使完不成这个数量,也还有两年整改时间。以至于有业内人士戏称,“这个政策只有警示的象征性意义,实际价值很少”。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退出机制不仅将面临执行难的问题,而且很可能导致“壳资源”买卖在这两年泛滥。谁都知道,为控制产能过剩,促进兼并重组,汽车企业异地建厂必须在兼并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演变成了任何新上汽车合资项目,首先要收购一家具有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这就让那些本应被淘汰的企业看到了希望,成为各路资本进军汽车领域的“壳资源”。
  当前,不少跨国车企将未来市场竞争的筹码都压在了中国,计划大幅度扩充产能,但在生产资质审批受限的情况下,购买“壳资源”成为其捷径。事实上,近年来,长安福特、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日产等不少跨国公司的合资企业,都策略性地通过购买“壳资源”,完成了在华产能扩张。可以想象,如果那些该退出的企业不能及时退出,跨国企业定会利用接下来2年的“黄金时期”,加速“壳资源”收购,进一步提升在华产能和实力。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中国整车企业很难有实质性减少。显然,这对于目前不是很强大的自主品牌来说,并非利好。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汽车行业显回暖迹象 2012-05-22
· 评估汽车行业补税10万元 2012-04-12
· 苏晶:我国拟用调整汽车行业政策 2011-12-20
· 国内汽车行业景气指数连续四季度下滑 2011-08-11
· 中国定制引领趋势 汽车行业“拿来主义”渐行渐远 2011-07-0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