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近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台湾的老化指数(65岁以上人口与未满15岁的幼年人口之比率)达68.2%。比起日本的老化指数200%、部分欧盟国家的100%,台湾不算全球最“老”,但却“老得最快”,怎不教人心惊! 专家指出,法国经历115年才“慢慢变老”,美国经过73年才出现老化现象,台湾却在24年内遭遇老化危机,简直呈三级跳。 若以65岁为起点为老人定义,下面几个数字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根据内政部资料显示:2011年元旦,台湾老人为2457648人,占总人口的10.6%,到9月增为2506580人,占人口比率10.81%,9个月即增加了近50000人。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2025年的比率将为20%,即每5人中就有1位老人。 2008年爆发世界金融海啸以来,希腊、冰岛、意大利等国相继出现国债危机,严重到举世为之提心吊胆。学者已指出,这几国的人口老化是经济下滑的一大因素。去年日本遭遇海啸和福岛核灾,迄今重建迟缓,人力的欠缺难辞其咎。台湾的地理环境与之相似,老化速度又快,岂能不预为筹谋? 平心而论,我们政府这几年在政策上并非无所著墨,但相对各项经费的分配和政策推动,予人牛步的感觉。不才倚老卖老,提点意见以供参考。 首先,行政和规划都要考虑到老人的存在。此非独厚老者,因人人都会老,乃一切措施的大方向。以建筑为例,空间设计要假想老人无所不在:浴室有扶手,房间有警铃,轮椅进出方便等等。目前的垂直移动设计就很差,像十字路口的天桥,徒令老人气馁;许多大楼的台阶没有扶手,也无轮椅行驶的设计——可见建筑法规亟需修改。 建设现代化老人公寓,配置“E化”设备(房间有警铃、广播等设施),这都是当务之急;千万不要再把钱花在一烧几亿元的烟火秀上,那将永受诟病。若说财政不够宽裕,也可以活化一些类似“蚊子馆”的建筑,如中看不中用的停车场和飞机场,甚至大学校区。 台湾以前政策浮滥,一窝疯地建置大学,加上“少子化”,如今许多系所招不到学生,部分大学的退场势在必行。建议这些大学“小区”化,部分大楼改为老人公寓(供可自我料理生活起居者使用)及赡养院(安排需要他人照护的老人入住);也招徕小型医院或诊所,举凡理发、餐饮、超市、商店等小区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民众可以把自家老人送来“日托”或长期安置。同时鼓励青少年做敬老义工,如年节为老人送餐,为老人举办娱乐活动,从小培养爱心。老人透过窗户或步出大楼,就能看到儿童嬉戏和年青人上下班,这让他们不会感到离群索居,不会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感到孤独,青壮年也能放心地在外打拼。这才合乎政府宣称的老人赡养“在地化”。 此外,全面开放外籍帮佣,主要用于老人照护工作。因“少子化”,台湾需要补充人力,适当的外劳政策可以改善社会和产业体质,尤其能维持关键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受益的还是台湾。 老人并非一无所用,体力可能差些,但智慧和经验可是无价之宝。65岁到75岁的健康老人实乃宝贵的人力资源,政府千万要善加利用。尤其拜营养提升、医药进步和信息发达,台湾和许多先进国家一样,人们的体能老化延迟,寿命也不断延长,延后退休年龄应是大势所趋。 延退可以采用渐进方式,先68岁,然后70岁。美国在上世纪里根总统时代,就有“可以到70岁退休”的活络方式,显然已预见到人口老化问题的严重性。除了继续为社会奉献,老人延退更能减少社会福利的支出。 无论延退与否,政府和民间都要积极帮助老人开拓人生的第二春,譬如转换“跑道”、做公益等等。当老人有了活动舞台,不再“坐以待毙”,则好处多矣!家庭关系也会获得改善,健康保险支出也就节省下来了(老人无聊起来会养成动辄逛医院,拿药又不吃的习惯),堪称一举数得。当然,这些都需要宣传和鼓励,建议政府把“活化人力”列入施政要点。 只要老人安心,青壮年放心,大家同心协力,台湾便能永保兴旺。老人福利,归根结底是全民福利,道理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