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地铁传出将设立VIP车厢的消息,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主任赵鹏林说:深圳地铁未来将分等级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比如保证票价翻倍的乘客有座位。对此,深圳市轨道建设办三部部长周丽说,深圳地铁并没有所谓“VIP车厢”计划,而是构想在机场专线上设立“大件行李专用车厢”。这种车厢并不会在其他地铁线路上设立。 但无论是VIP车厢,还是“大件行李专用车厢”,作为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我看这则新闻时,还是一下子就想到了微观经济学教科书里“价格歧视”的概念,在某本很流行的教材中,作者还特意引用“巴黎地铁定价格”予以证明。1985年巴黎地铁乘客拥挤,当局制订了一高一低两档票价,高价的有位子坐,低价的没有。据说,这有效地解决了地铁拥挤问题。 书里的结论是:在垄断存在的前提下,价格歧视是对垄断本身的负效应的一种抵消,其逻辑如下:比如,现在机票的市场价格是1000元,这个价格对于原本只打算卖800元的航空公司来说,这200元差价,叫生产者剩余,是它赚到的。对于那些本愿出1500元买机票的消费者来说,这500元的差价,叫消费者剩余,是一种福利。 在完全垄断的市场中,供给者只有一个,垄断者提出再高的价格,消费者也必须接受。其定价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但也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太高就没人买了。在这种情况下,垄断者的定价形成了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所提出的“价格歧视”,具体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价格歧视。 这里只谈二级价格歧视:它是让不同消费者做出自主选择,区分不同的消费层次。比如,前几年《哈利·波特》新书刚出版时,供应不足。如果书的码洋是100元,那些哈利迷可能愿意出更多的价钱来先睹为快,书商若都以100元出售,那就是放弃前述人群提供的“生产者剩余”。于是,书商决定发售前3天的售价是150元,之后回落到100元。那么对于哈利迷来说,当然愿意多花50元先买先看;普通人晚几天也不在乎,不轧那个“闹猛”,把有限的资源让给了更珍惜他的人 这么一来呢,就通过“价格歧视”区分了不同消费人群,也避免了开售当天供不应求造成的排长队、“黄牛”乃至现场冲突。让不同消费者,按各自需要,支付不同的价格,这样一来,有限的资源在书商、哈利迷和普通读者之间,形成了优化配置。 这也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茨(Hurwiez)提出的“激励相容原理”:一种制度安排能保证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按照契约的另一方的意愿行动,从而使双方都能趋向于效用最大化。 “价格歧视”的应用很广泛,比如情人节电影院涨价。那天电影院座位铁定供不应求,影院通过涨价(或者不打折)实现了消费者的分流:老夫老妻的、爸爸带儿子的看到涨价,就不去凑这个热闹了,情侣则不在乎。航空公司针对廉价机票设定提前购买期限,规定不能退改签;而为头等舱旅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书上说:价格歧视是对垄断本身的负效应的一种抵消。 以上只是我对微观经济学教科书的复述。下面忍不住向“经济学”吐槽一下,经济学本身是对人类行为的概括,如果不顾具体的环境,以为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就是刻舟求剑,依此制定公共政策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就个人理解,“价格歧视”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上海博物馆免费开放,是一件大好事,也带来了“排队”的问题。有一次朋友来上海,想去看看,但一见门口的排队长龙就作罢了。如果恢复当初的20元门票,我朋友或许就能参观了。那么是否能免费者排队,买票者不用排队,筛选出最想看博物馆的人呢? 这又牵涉到公平问题。公平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却是公共经济学、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中国当下的敏感问题。回到引发争议的的VIP车厢事件,地铁本来就是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无权要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在运力紧张的情况下,再搞高价的VIP车厢,无非是压缩了普通车厢,让普通车厢更挤。这跟三甲大医院在不能满足普通患者就医的情况下,还要搞“特需服务”有什么区别呢?这违背了地铁、公立医院的公益初衷。 再者说,这真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吗?就拿所谓“巴黎地铁”的成功案例来说,如果地铁车厢总体上就不够用,能用高低价票实现分流吗?那还不如全部涨价,把乘客“分流”到地面上呢!中国前些年搞的铁路春运涨价,“分流”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