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严字诀,关键在于监管者的执行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堵住一些监管者身上的漏洞,也就堵住了食品安全的漏洞。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国务院打出组合重拳。最新发布的《决定》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有效遏制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解决突出问题,用5年时间建立科学完善的全套食品安全体系。食品安全形势严峻,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国务院决心“严”字当头,“坚持重典治乱,始终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使严惩重处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
此次严字诀,并非仅是口头宣称,而是全部落到具体的制度措施中。《决定》全文28则款项,涉及“严”规的就有28个条目,严格、严厉、严禁、严防、严惩等措词,全面凸显在涉及食品安全的各领域、各方面、诸环节。“严禁罚过放行、以罚代刑”“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条目,令公众对食品安全心生期待。
食品安全治理关键在监管,监管关键在念好严字诀。《决定》抓住这一关键问题,直指强化监管,着重强调“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目的就是要打造严密的监管网络,使所有显性、隐性的食品安全问题逃不过监管“雷达”的追踪锁定。
尽管问题治理还寄望于食品生产者的主体责任、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但治理最终总要落到监管者身上。在监管队伍被托付如此重任的时候,我们有必要问一句,监管者准备好了吗?
去年媒体报道瘦肉精事件时,有一个镜头至今记忆犹新。只花了200元钱,就让严密科学的检疫制度失灵。120头猪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等三大证明全部买到,还另外获赠150个耳标。
这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治理再怎么用“严”,监管体系再怎么严密科学,如果监管者不作为、选择性作为,食品安全的重拳就可能如击棉花般被卸了力道。因此,念好严字诀,关键在于监管者的执行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堵住一些监管者身上的漏洞,也就堵住了食品安全的漏洞。 由是,《决定》最后一项“严格责任追究”,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必须成为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监管者不敢不公正执法、严格执法、科学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