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人大校长陈雨露教授来党校做讲座,讲题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那天我是应邀做点评。现在回忆,那天我似乎没说赞扬主讲人的话,并不是不同意他的观点,恰恰相反,有关的几个重要判断我们完全一致。之所以不赞他,是因为在我看来学术应该求异求新,而且当面赞扬也有吹捧之嫌。出于此考虑,我那天主要是对陈教授的观点做拓展,当然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陈教授认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虽“以美元为主,一主多元”,但未来将会走向美元、欧元、人民币“三元制衡”的格局。这判断我同意,不过与陈教授不同,我认为“美元为主”被打破,原因并不只是欧元、人民币要崛起,也有美国自身的问题。而最主要的,是美国今天有巨额的贸易逆差。何以如此?说起来原因很多,但归根到底是美元霸权使然。读者想想,数十年来美元一直“一主独大”,天下通吃怎会不逆差呢?而可肯定的是,美元长此必盛极而衰。就好比一个人,大脑是靠心脏通过动脉血管供血,然后由静脉血管回流到心脏,假如将静脉血管卡住大脑是不是要爆炸?
再说欧元与人民币,时下由于欧债危机很多人认为欧元未来会一蹶不振,甚至会解体。说实话,我不那么看。毕竟廋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欧洲的问题欧洲人会处理,欧元再度崛起只是时间问题,旁人不必杞人忧天。倒是人民币要不要国际化值得研究。我的观点,人民币是应该国际化的。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不仅可取得铸币收入、避免汇价风险、减少外储;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国际事务中可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就冲着这一点,炎黄子孙没有理由不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二是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陈教授说,人民币国际化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周边化并同时成为计价结算货币;第二步是亚洲化并实行资本账户开放;第三步是全球化而最终成为储备货币。原则上,我也赞成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但对每个阶段需多长时间却拿不准。陈教授说每阶段是十年,但为何是十年他语焉不详,讲座时只提供了经验数据。比如前两个阶段(从国际化起步到资本账户开放),日本用了16年,英国用了18年,德国则用了20年,于是他断定从2010年算起到资本账户开放中国也需20年。
经验数据当然可参考,但国情不同,我认为不能这样照葫芦画瓢。以日本为例,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宣布“日元国际化”,可30年过去日本今天的出口仅40%用日元结算,进口更低仅20%。另外据IMF数据显示,日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不到4%。可见日元虽说是国际化了,但程度其实并不高。由此看,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也不会一帆风顺,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会更难,所以我们要作长期努力的准备。
不是有意要扫兴。我的分析是这样,倘若有一天人民币真的国际化了,那么中国从国外进口商品就无需再付外汇而可直接用人民币支付。大家知道,人民币是一张纸,买人家东西给对方一张纸,说白了其实就是我们给人家打了张借条。说人民币国际化难,难就难在人家要肯接受我们的借条。举个例,李嘉诚在香港购物可以打借条而我却不可以,为什么?因为李嘉诚富甲一方,我一穷书生当然不行。同样道理,人民币要国际化,首先得自己有实力,要让人相信我们有兑付能力,否则我们想国际化也化不了。所以人民币国际化作为目标不能动摇,但我不主张列时间表,走一步看一步也许更明智。
三是关于金融开放后的国家控制力。陈教授强调金融开放后国家应保持高度的控制力。这观点无疑是对的,我赞成。但对人民币国际化是双刃剑的说法我有保留。所谓双刃剑,无非是指人民币国际化有利有弊,在给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什么是负面影响?目前众说纷纭,但大家说得多的一是汇率难以稳定;二是政府宏观调控会被弱化。
是的,人民币一旦国际化,汇率确实难以稳定。蒙代尔不可能“铁三角”已证明,一个国家在“货币发行权、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等三个目标中,只能具其二,不可能三者同时得兼。显然,货币发行权中国不能放弃,而人民币国际化后资本要自由流动,这样汇率就不可能稳定了。于是有人担心,一旦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出现偏离国际投机资本就会来中国套利。我不怀疑会有这种现象,但这正好是市场机制稳定汇率的过程,不是什么坏事,算不上负面影响。
至于宏观调控的效果,我承认,人民币国际化后宏观调控会比现在复杂。比如国内出现通胀央行会收紧银根,但国内银根收紧境外人民币会进来,这样调控效果会打折扣。可即便如此,我也不认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负面影响,恰恰相反,只能说明现在的宏观调控需要改进。比如防通胀,央行其实只需将货币增长钉住经济增长,大可不必反复调币量,这道理我讲过多次,行内的朋友也应该懂,篇幅所限恕我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