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以来,与养老有关的信息持续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无论是退休的抑或在岗的,都为当下的养老或未来的养老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指向的忧虑。
这一波养老压力突然释放的时间起于6月5日。当天人社部就社保关系转续等民生话题与网友互动时明确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呈必然趋势,人保部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再接着,有媒体援引机构研究报告称,2013年养老金缺口将超过18.3万亿元;紧随而至,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在公开场合披露,本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讨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是公平,养老同样涉及公平问题)。
6月5日以来,有关方面虽对上述信息引发的民间忧虑陆续作了些解释,可能因未能触及诸多实质问题和敏感问题,所以未能全部熨平民间情绪,反倒触发了更大层面和更大范围的舆论纠结。
我们清醒看到,13亿人口的大国,要想建立相对完善、公开透明、能长久运行的养老制度,非经几代人持续努力恐怕很难做成。可这并不是说,有关方面可借此对民众当下的养老疑虑含糊其辞。如果能够向社会比较明确地回答三大疑问,即便单纯从政府部门而言也是能减轻其道义压力的。
第一,明年18.3万亿元养老金缺口肯定言过其实,这凭常识可判。昨天的《人民日报》以近年来养老金的收付结余数据,否认了明年将有18.3万亿缺口的说法。但随着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退休人口比重的大幅度攀升,对养老金的收付结余状况有何权威预测?
第二,舆论并不否认养老制度在最近数年所取得的某些突破性进展。但到目前为止,养老金征缴的真实范围,平均征缴比例,养老金征缴已覆盖的真实城乡人口,养老金由各省统筹向国家统筹递进的实际进度等关键信息?公众还尚不明了。简言之,前者信息公开有助于公众就自身即期和未来的养老境遇作出客观的判断;后者信息透明旨在敦促政府公布实现全国统筹的时间表,现实早已反复证明,没有时间表的改革往往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改革。
国内养老制度虽轮廓初显,但框架结构十分杂乱。职工、农民、居民养老分别采用不同的征缴标准和方式。目前看这似乎只涉及养老待遇差别,若干年后则可能成为尾大不掉的养老歧视难题。再有,三种养老保障方式互相不能贯通,甚至同一种养老保障之养老金异地结转,虽已多次作出承诺却始终难见下文。就这些养老关切,有关方面同样需要向社会公布破解难局的路线图。
第三,关于“企退”与“公退”,退休制度长期实行不合理的“双轨制”系不争事实。在最迟年底公布的收入改革方案中,是否涉及退休待遇“双轨制”的改革方案?有关方面也当向社会作出明确交代。
只要国家发展势头和发展进程双双得以持续,养老难题包括缺口的填平并非没有可能。有关方面自我“减压”的当务之急是信息公开说真话、摆实情;而争取民间“理解”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迈出破除“双轨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