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41个世界环境日,上海市一年前启动的两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颇值得说说。
先说旧衣回收。政府在全市500个试点小区设520个回收箱,一年下来回收旧衣服290余吨。各类旧衣服经专业公司分类处置,统统在循环经济各道环节找到各自的去处。
去年第40个世界环境日,本市启动“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试点,全市1080个小区先行尝试。一年下来全市日减垃圾816吨,效果虽然明显,但离预期目标尚有差距。由于垃圾的干湿、生熟、有害无害等分类在投放环节就没做到位,末端处理厂纷纷予以拒收,不少小区的试点流于形式。
旧衣服回收易,首先易在它不增加居民投放成本。回收企业定点、定时回收属特许经营,其排他性的回收地位及规模化的分类再加工能力以及政策上的各项优惠,能大体确保回收企业合理利润。政府除选择性发放回收许可证之外,只需承担日常监管即可,财政补贴不需要落到各个小区。
垃圾分类难,首先难在分类垃圾袋的成本归谁承担。若归居民自己承担,少部分居民可以,大部分居民很难应允。若由财政购买分类垃圾袋,天长日久财政吃不消。
由于旧衣服回收循环效果看得见而所需公共投入几乎为零,到2014年覆盖全市1.2万个小区应该不成问题。鉴于垃圾分类一开始的试点对象选得不够准,在居民分类试点必须继续维持下去之外(否则前功尽弃),今年新增试点对象开始选择机关、学校、大型企业——这就对了,对就对在这类试点对象一般都不会计较由此增加的分类成本。
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多,根据需要和可能,项目选择挺有讲究。试点项目确定后突破口选择也很关键,多调查研究,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