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生产要素变化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物价上涨压力犹在,并对相关消费产生了一定制约。这一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油价和房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突出,其连带效应也更大,并对居民消费支出和消费行为都产生了明显影响。对此,需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治理,尽量减少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
食品价格:
对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影响较大 |
民以食为天。由于粮食、蔬菜等基本生活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价格的坚挺势必会增强人们的通胀预期,食品价格的上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据央行对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2012年第1季度,居民对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为19.7%,仍有62.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2011年,我国CPI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高达11.8%。今年以来,虽然猪肉价格有所回落,但蔬菜、水果等价格依然居高不下。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3.8%,食品价格上涨8%。其中3月份食品价格上涨7.5%。持续上涨的食品价格逐渐超出部分中低收入居民消费的承受能力,特别是粮食、蔬菜等一些基本生活品价格涨幅较大,居民生活成本上涨,消费支出增加,对消费预期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居民实际消费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
物价上涨对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影响较大。低收入居民家庭由于消费能力比较弱,食品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占有较高的比重。因此,在食品价格全面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低收入居民家庭受到价格上扬的拖累尤为明显。首先,食品价格上涨加大了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生活负担当年新增收入被食品价格上涨所抵消。其次,食品价格上涨过快抑制了低收入居民家庭食品消费的增长,使低收入居民家庭实际食品消费增长受到抑制,形成食品价格涨幅扩大与实际食品消费支出涨幅回落形成较大反差。最后,价格上涨影响了低收入居民家庭膳食结构的改善,在价格涨幅较高的年份,出现营养食品消费比重上升速度放缓,有的甚至出现回落。
受物价持续走高影响,多数居民消费更趋于谨慎,对价格的敏感度提高,不少消费者又回到捂紧钱包、精打细算的日子。此外,城镇居民自主创收比重较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主要以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主,分别占64.3%和23.8%,而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自主创收的比例较低,约占11.9%。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家增资政策和企业经济效益,过于依赖就业者的工资收入,而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收入整体的贡献率偏低。上述因素直接导致了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略有下降。伴随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以及居民对通胀预期的增强,城镇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欲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下降。
自3月20日起,我国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限价上调600元/吨,其中93号汽油破8元,97号汽油破9元,成品油价全面进入“8元时代”。这是自2009年6月30日以来,中国成品油调价幅度最高的一次。
成品油价格上涨,从各个方面间接地影响着居民生活,导致生产加工企业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提高,蔬菜水果、日用品零售、服装鞋帽价格顺势上涨。目前已有部分食用油、奶粉、日化等生产企业陆续上调了零售价格,民生领域的价格普涨值得关注。由于涨价对居民的消费支出将会加重,尤其对城市低保户影响较大。此外,快递费、出租车费、旅游费、服务费等涨价趋势将难以避免。
受到油价上涨因素影响,不少城市的“有车族”改变了出行方式,对于路程近的地方选择坐公交、非机动车或步行,还有不少私家车车主选择“油改气”。今年“五一”的出行成本比去年大幅增加,将导致部分有自驾游爱好的游客不得不“掂量着出门”,不少“有车一族”打算放弃自驾游,转而选择跟团出游。
目前油价的高位运行,也对消费者的购车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居民在选择买车的同时会着重考虑小排量的、低油耗的车型,还有一些居民暂时取消了购车计划。这些均对会减弱汽车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力作用下,房价过快上涨态势得到初步遏制,房价终于向下松动,但总体判断依然是居高难下。高房价不仅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削弱了消费能力,而且还增强了支出预期,挤占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影响到正常的消费行为,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有效释放,成为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的约束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未来打算购房的居民——节衣缩食,难以顾及其他消费。
面对高房价,这一群体只能紧缩开支,节衣缩食,增加储蓄,积攒未来购房所需资金,难以顾及其他消费,为购房而大量增加储蓄必然会挤占正常消费。
2.已购房的居民——大部分收入用于房贷月供而缩减消费。
高房价使大多数居民选择以贷款方式购房,每月要面临沉重的还款压力,少则几百、上千元,多则上万,漫长的还贷期难免成为“月光族”,不仅会使这一群体的日常消费全面萎缩,而且将削弱这部分家庭的消费能力。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城市居民每天都要还贷几十元或几百元,何谈其他消费。
3.租房的居民——高房租加重生活成本。
高房价直接催生了高房租。近年来城镇房租不断见涨,买不起房而租房的居民每月要将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支付不断攀升的房租,生活成本有增无减,其消费空间同样受到高房价的间接挤占。
4.透支未来消费,将降低居民后续消费能力。
高企的房价已成为无房户或准备购房者的沉重负担。对于工薪阶层,要想“居者有其屋”,要么借贷而成为“房奴”,要么成为“啃老族”,得靠几代人的储蓄积累及家庭的未来收入才能如愿。这样不仅导致了其后续消费能力有限,而且还会降低父辈甚至祖辈人的即期消费能力。
因此,从总体上分析,高房价仍使多数居民不敢大胆消费。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预期,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另一方面,房价的居高不下严重压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释放,成为制约提升消费能力的阻力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把抑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因此,要抑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还须从多环节入手,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一是要增加生产、保障供给,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指导。
要坚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供应。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中城市要有合理的菜地保有量,稳定和提高本地应季蔬菜自给水平。
同时,应全面掌握、及时发布农产品生产情况和供求变化信息,积极引导生产和市场流向;要加强对相关食品生产的指导,及时提供市场信息,使食品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加大对食品生产的扶持力度,在食品价格走低时及时提供补贴,以避免食品生产过快减少,避免食品价格的大起大落。
二是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部分食品流通环节过多成为食品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蔬菜价格为例,由于流通环节过多,蔬菜批零差率明显过大。蔬菜绝大部分批零差率在150%以上,最高达400%,最低也在50%以上。因此,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批零差率也是稳定食品价格的重要手段。同时,要加快农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业合作社与大卖场的衔接,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食品价格。
要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进行扶持,开展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继续清理整顿公路收费、农贸市场收费、零售供应商收费等不合理收费行为,逐步实现鲜活农副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零税收、低收费。
三是要加强监管,规范秩序。
要加强对食品价格的监督检查,查处发布虚假信息、操纵价格等违法行为,有效稳定社会预期。同时,继续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相关新闻:
四是要关注低收入家庭,降低食品价格变动对其生活的影响。
应建立低保边缘家庭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随时了解低保边缘家庭的生活状况,以便在必要时能够及时提供救助。在制定优惠补贴政策时,也应充分考虑低保边缘家庭这一群体,如根据财政情况逐步将这部分家庭纳入价格补贴联动制度的范围,以使低保边缘家庭享受到优惠补贴政策的实惠,降低食品价格变动对其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