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24 作者:王志彦 来源:解放日报
|
|
|
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15年,使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升,到2020年降至5.0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划还明确,今后要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这让很多有购车意愿的消费者怦然心动。
新能源车从实验室走向车间,从理念走向市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今,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已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词,但新能源车真正走进家庭,开上马路,又仿佛非常遥远。以汽油为动力的传统汽车工业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已完善成熟。相比之下,新能源车是否可靠,使用成本是否更高,配套服务是否到位,都让人心中没底。说到底,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此采取金钱补贴的方式,鼓励那些尝鲜者勇为人先,这在油价高企的时代,不失为推广新能源车的一剂良药。
然而,作为一名开车人,笔者却以为,比补贴更重要的,还有环境建设。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说一位年轻女士买了一辆电动小轿车,驾驶起来轻便顺手,又没有尾气污染,非常满意。但让她头痛的是,每天“喂饱”这辆车却是件麻烦事。由于小区停车位没有相应的充电装置,她不得不从二楼家里拖电线到楼下来为爱车充电,还时常要为经过此地的路人安全担心。可见,补贴只能一次性降低购车成本,而后续的用车环境才是真正制约新能源车推广和发展的瓶颈。
如今在讨论新能源车推广问题时,很多销售商往往把没有政府购车补贴列为“罪魁祸首”,仿佛只要政府一纸令下,补贴到位,新能源车就能大受市场青睐。这样的论调是否带有行业利益的考虑,不得而知。但笔者以为,各地政府在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时,应通盘统筹城市环境配套问题,在新能源车行驶、充电、回收等各方面提供公共平台和标准服务,不要“一补了之”。
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国务院文件在提出购买补贴的同时,也明确各地“要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和公共快速充换电设施”。未来,就看如何落实到位了。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