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据国家统计局4月9日公布的数据,今年3月份的CPI在2月份3.2%的基础上有所反弹,同比上升3.6%。这个反弹的幅度,相比去年大部分时间内CPI逐月升高的幅度来说,似乎不足为虑,但是,如果考虑其他经济运行数据,以及今年的整体经济走向,CPI在第一季度收尾时的小幅反弹还是值得人们提高警惕。 今年以来,物价形势总体趋缓,不过并不令人放心。这是因为许多商品价格的下行,只是处在由波峰至波谷的回落过程中,其回落的决定性因素,属于价格坚挺后的商品放量期,背后并无经过调整的结构性支撑,市场价格也未理顺。只要经济稍有波动,许多商品的价格就可能会报复性反弹。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还表明,3月份的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同比下降0.3%,是2009年底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工业物价呈整体回落态势。这一数据,是去年银根趋紧“滞后效应”的表现,亦不足为虑。其原因就是,3月份的新增贷款增加9000亿元,创今年以来月度新高,货币信贷和流动性都趋向更加宽松。今后几个月,一些受困于信贷资金的项目,或重开工或新开工,可望在短时间内抬拉PPI指数。从前3个月的信贷投放总量看,一季度新增信贷已经接近2.4万亿元的新增信贷目标。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些新增贷款,会陆续释放其效应,促成PPI和PMI(经理人采购指数)的上升。从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数据看,PMI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回升,3月份增幅尤其明显,已达到53.1%。 上述经济数据及其变化趋势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仍然是信贷投资。这个现象,也说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仍任重道远。立项目、发贷款的方式不变,促成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变,经济结构就根本谈不上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也同样谈不上转变。 经济结构如故,市场发育度如故,市场的价格信号必定混乱,市场价格体系就难以正常。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商品价格之间信号传递所带来的“刺激—反应”,并不存在市场发育成熟情况下那种大致可确定的预期,价格的互动范围常常是超预期、非理性的。所谓CPI报复性反弹的动力,正来自这里。 因此,3月份CPI小幅反弹的现实,应该引起经济决策部门的警惕,稳增长,必须控物价。毕竟,CPI指数,只是根据数量有限的圈定商品的物价及其权重而测定的。在实际生活中,CPI往往具有放大的效应,人们对物价的实际感受,常常要超过CPI的“小幅”范围。在分配结构没有改善的情况下,这种放大效应对普通居民的影响尤其显著。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