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硬着陆”历来是各国政府所要极力避免的结果,所以可以说这是个不受欢迎的词。但在每轮经济周期中,总也免不了有关“硬着陆”还是“软着陆”的讨论。去年底,国内各方的讨论较为激烈,直到央行在年底出手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市场各方才基本达成共识,宏观调控不会无视经济下行,宏观政策放松将避免经济“硬着陆”风险。 随后,在政策放松预期下,沪深A股市场出现了一轮幅度超过15%的反弹。按照A股市场领先宏观经济3至6个月的经验判断,经济已然无忧,触底之声四起。当时最为乐观的预测时,经济在今年一季度见底,类似于上一轮周期,在四万亿投资计划推出后,整体经济在2009年一季度见到低点。相对谨慎一些的判断也认为,经济至少会在上半年触底。随后公布的PMI等经济先行指标,似乎也验证了上述判断。统计局公布的PMI指数甚至连续三个月位于50的枯荣分界线之上,并逐月回升。 然而,随着“春节因素”被多方面的事实所证伪,宏观数据的严峻表现重又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反应最为剧烈的自然是A股市场,上证综指短期下滑200点,悲观情绪处于发酵之中。但对于市场的悲观,焦点还是集中在宏观经济不及预期,少有人分析整体经济的表现。 从经济的同步指标看,似乎还只是意料之中的下滑。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1.4%,比去年12月回落1.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发电量数据同样不容乐观,同比增速为7.1%,较去年12月下滑2.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滑4.6个百分点。 在统计局公布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数据后,市场才猛然意识到经济下滑已然超过预期。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60亿元,同比下降5.2%。从结构看,仅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一般而言,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代表了出口风向标,股份制企业基本代表了市场整体情况,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属于先行指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对经济周期的反映往往滞后。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791亿元,同比下降19.7%;集体企业实现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17.6%;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3472亿元,同比下降2.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419亿元,同比下降18.9%;私营企业实现利润2002亿元,同比增长24.4%。不难看出,出口风向标趋势走坏,先行指标不乐观,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的经营正处于恶化阶段。 之前,人们谈论经济是否会“硬着陆”,更多从“三驾马车”入手分析。基于对房地产不会“硬着陆”的判断。目前来看,调控思路已然清晰:即鼓励刚需,抑制其他不合理需求,保障房的地位在弱化。考虑到1月人民币贷款新增7387亿元,2月仅新增7107亿元,需求不足已然彰显,“春节因素”被证明经不起推敲。为什么不是供给不足所致呢?第一,央行上月再次下调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流动性近4000亿元。第二,票据直贴利率已从去年14%的高位,回落至5%以下。这两点足以支撑对于实体经济需求下滑的判断。 或许,不少人已看到了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但内心仍不愿承认。以汇丰PMI为例,历来与统计局PMI存在差异。本质上,两种数据并无明显优劣,只不过样本不同罢了。汇丰PMI代表中小企业,统计局PMI代表的是大中型企业,经营生态自然不同,对于经济周期的感知也存在先后。3月汇丰PMI初值为48.1,已连续五个月位于枯荣线以下,且较上月大幅回落1.5个百分点。我们不该警惕些什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