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晚,国家发展改革委通知,从2月8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300元,测算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提高0.22元和0.26元。
乐观主义者对上调油价有独特解读:能够上调油价,说明即将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扩展到50以上证明中国经济开始软着陆,而CPI则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上调油价的当天,A股市场能源板块上涨,提振了股市信心。
上调油价利弊没有结论,在石油垄断巨头成本、收益难以厘清的情况下,不可能通过市场核算的方式得出明确结论。因此,只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有利于中国能源安全、有利于中国打破石油垄断之结的定价模式,就是好模式。
中国的能源安全不等同于石油巨头的收益,否则,屡屡成为中国最赚钱公司的石油巨头,应该解决了大部分的中国的石油安全难题。现实是,国内战略与商业石油的储备量不够,民间的储油罐空置多年,形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我国有收益最稳定、最赚钱的石油公司,却没有石油定价权;从全球复杂的政治外交形势看,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安全难以得到保障。低效的企业与能源定价权旁落,是制造大国的安全噩梦。
此次上调油价说明我国一季度的通胀率不高。高盛曾经估算,成品油在CPI中所占的权重只有0.5%左右。因此,汽油价格上涨26%对CPI的净影响为0.13%左右。而交通银行研究团队认为,“据测算,当国际油价从每桶90-100美元上升到120美元时,国内PPI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5-2个百分点,而如果国际油价突破每桶200美元,国内PPI同比在原有基础上将会上行3-3.5个百分点,综合预计,2012年全年PPI的同比涨幅将达到1.5%-2.5%”。从中国的CPI构成看,这一说法没有错,PPI也在可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上述只是短周期现象,从长周期来看,油价上升对制造大国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上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长达8年的滞胀周期,根本原因是油价上升,企业难以应对成本上升与货币贬值的压力,绝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1973到1974年,油价上升200%,从1979年到1981年,油价上升100%。这个漫长的衰退周期以美元与黄金脱钩、汇率浮动、里根新政、连续加息等严厉的综合经济措施,才宣告结束。
目前中东的地缘政治复杂性不在上世纪70年代之下,有可能形成中东石油危机。从次贷危机以来,虽然经济紧缩、债务危机此起彼伏,油价却在多数时间里居高不下,目前仍在每桶100美元左右徘徊,这对于不掌握原油定价权的制造大国是巨大的威胁。
要在全球经济的博弈中掌握主动,依靠的是大型油企的效率,创新的技术,节能的经济运行体系,以及在虚拟经济领域的能源定价权。任何时候,垄断溢价都只会动摇而不是增加中国的能源安全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