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网络财经舆情观察者,那些碎片化的舆情信息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是的,碎片化。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不同立场、利益、思维的人,对同一个事件有着并不完整、大相径庭的描述,而判断也可能是基于碎片化的信息做出,人们有着各自表述甚至针锋相对的意见。舆情碎片的集中指向,未必就是真理,但至少反映了多数人的意见,让人不能忽视。 对于股市的讨论,是上周财经舆情中最为热门的话题。主要微博平台上,关于股市10年的讨论,一周之内有将近10万条。主要财经门户中,最热门的被点击和被评论的新闻,跟股市有关的占了大概一半。虽然大家应该也都知道,股市里会有晴天和雨天,可是在市值不断损失的一周里头,人们总希望先找出一个解释、拿出一个对策来,先不论解释是否合理、对策是否适当。从监管层的动态来看,市场的呼声毫无疑问获得了高度的重视,继之前一段时间的密集措施之后,上周又有一些新的积极举措和提议。而就像过去一样,在低迷的市道中,人们可能容易忽略了那些积极的信息。 戏剧性的传言倒是容易不胫而走。比如,有传言说某券商管投资的高管坠楼身亡,至少在微博和QQ群里在迅速传播。这个传言后来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被澄清了。据说在某个群里,有人发了这个来求证,而传言的当事人就在群里,自己回了句假消息…… 多数情况下,舆情没有那么简单。SOHO中国上海分公司被指欠薪,一位微博认证身份为上海分公司销售总监的人士就在微博上持续爆料。SOHO中国当日并无回应,不少网友还调侃说“昔日在微博上那么活跃的潘石屹去哪了?”随后SOHO中国官方微博称胡大伟销售时有欺骗行为,已被公司除名,公司正对其欺诈行为进行法律诉讼。潘石屹也转发了该微博,说自己在国外,看了相关资料,“更加坚信:诚实是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孰是孰非?有媒体称之为SOHO讨薪“罗生门”。从网友后续评论来看,潘石屹过去在网络上积累的信誉起了不小的作用,他的回应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去权威化的网络时代,想获得舆论的普遍认可,并不容易。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的董事长获得了年度经济人物的提名奖,在网上也遭了一番质疑。权威的媒体评的奖项,在网络上照样挨批。不光普通网友在质疑,也有不少企业家、学者等意见领袖表示不认可。之前一些有争议的评级结果,让大公国际的董事长在获得荣誉的时候也遭遇尴尬。大公国际之后也通过有关的渠道做了回应,但从后续评论的情况来看,似乎收效一般。 江西铜业下属矿山污染河流事件,最近也挺热。公司比较及时地发了公告,但其否认污染的说法并未获得认同,之前公司有关人士推责给古人的说法,更是持续遭受抨击。从媒体信息来看,江西铜业在环保方面确有一定投入,与普通矿企相比可能还要领先一些,但作为一家入选了社会责任指数、AH股两地上市的大公司来说,所做的并不够,回应的方式和态度更是被诟病。如今人们对污染和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容忍度越来越低,上市公司理应做出表率,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否则就可能遭致舆论问责、声誉受损和监管介入。 比江西铜业舆情热度更高的上市公司,当属重庆啤酒。这也是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最近一周舆情热度榜的最热公司。股价连续跌停、基金券商行为被质疑、13年期盼可能落空,网民意见纷纷。疫苗试验结果的解读,需要专业知识背景,但是非曲直的判断,人们也有直观的感受。至少从目前来看,机构里面的医学博士的解释,普通股民是不怎么接受的。 围绕着每一个热点事件,都会有着许多不同的信息和意见。人们到底会信谁,舆论会倾向于哪一方?作为舆情当事人,当下及时迅速地回应,客观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披露,会有助于获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而人们的选择,其实可能在回应之前已经有了基本的方向。之前一贯重视相关方利益的、一直透明披露和沟通的,已经为自己积累了潜在的支持;而相反的那些当事者,早早的已经丢掉了分,真有事时,怎么说都难有人信了。 (执笔:黄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