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时间点早于预期,表现了政策的灵活性,意味甚浓。它释放出增强流动性、致力保增长、宏观微调前奏三重信号。 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10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狭义货币(M1)余额27.66万亿元,同比增长8.4%,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均处于近年来的低点。而流入中国的热钱正在“外逃”,第三季度增加的外汇储备规模较第二季度减少了509亿美元。此时下调准备金率,有利于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按照央行数据,10月末,我国金融人民币存款余额为79.21万亿元,以此估算,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所释放的资金约为3960亿元。 这笔钱可用来扶持亟待输血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方向的企业,比如高科技新兴产业、增加就业面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而对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三高”企业以及房地产企业则继续实行限贷政策。 在过去的两年中,为了应对通胀,央行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将其推上了21.5%的历史高位。这对抑制通胀起到一定的作用,见到了成效。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经济下行的风险。今年前三季GDP增速依次递减,国际银行日前公布的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创出32个月以来最低,折射出中国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加大。在外需不稳、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趋弱的关键节点上,下调准备金率释放出保增长的信号,这对阻止经济过快下滑无疑有积极作用。接下来,推动生产要素价格改革,结构性减税都将成为政策选项。想来这应是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 事实上,中央一直要求执行财政货币政策要有保有压,有所倾斜、有所抑制。在物价下行,通胀压力减弱、经济减缓的背景下,市场预期内的政策微调已经开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货币政策仍将有放松的空间。相对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有利于中国经济在未来两个季度实现“软着陆”。不过,这种调整不等于要改变宏观政策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