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一波三折的中坤“冰岛购地风波”,可谓是欧美在债务危机持续恶化之下,面对来自新兴经济体的投资,所反映出的极其矛盾心理的一种折射。 11月25日,冰岛内政部正式拒绝中坤集团的购地申请,但包括内政部长所属的冰岛民主党多名议员,以及冰岛总统、总理,均表示不认同内政部的此项决定。对此,与中坤签订协议的5名冰岛土地持有人,正拟对冰岛内政部诉诸法律。 作为2008年曾一度“国家破产”、年GDP产值仅200亿美元左右的冰岛,面对此项首期投资额高达2亿美元、占其年GDP达1%的投资,显然是求之不得且至关重要的。正因为此,此项投资获得当地65.6%的民众、以及绝大多数官员的支持。但是,在“为中国海军谋求冰岛当地的深水港,以形成中国在欧洲的战略支点”的谣言扩散下,这项原本来自中国民企的单纯地产投资项目,被欧美“阴谋论者”生硬地扣上了“阴谋”的帽子。 实际上,对于来自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投资,欧美历来疑心重重,遵循“有限开放”的法则——对其国家债券的投资大力欢迎,对其相对衰弱的非核心领域的投资不置可否,对其资源类、金融、电信等领域的投资则坚决反对。 欧美此种严重设防的引资逻辑,直接造成了我国当下在欧美投资严重失衡的格局,与我国针对欧美各国总额逾2万亿美元的国债投资相比,我国在欧美实体经济的投资仅200亿美元左右,仅为我国持有欧美国债投资额度的1%。 这同样造成了近年来我国在欧美一系列投资案的失败,如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遭拒、2007年国开行借道巴克莱银行入股荷兰银行出师未捷、2009年中铝集团入股澳大利亚力拓无疾而终、今年3月华为收购美国小型电信设备制造商未获通过等等。 如果说,上述投资因涉及关键领域、关键企业以及中国央企背景等因素,被欧美所在国拒之门外尚可谓遵循“有限保护”的法则,那么,此次民企中坤“冰岛购地风波”的出现,以及欧美舆论由此衍生出的种种匪夷所思的“阴谋论”,则显示出当下欧美面对中国资本投资其实体经济,正蔓延着一股极其矛盾的恐惧心理——既需外资激活其实体经济,又恐对其形成产业威胁。这种矛盾心理,再加上深陷债务泥淖的不自信,直接导致此番中坤“冰岛购地风波”所引发的“阴谋论”甚嚣尘上。 但是,对于欧美而言,这种子虚乌有的“阴谋论”,不仅难以对其形成所谓的产业保护,更会因其事实层面的闭关自守,从而丧失从债务泥淖中复苏的有利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