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俊:市民权利不能用土地权利交换 |
四个融入:农民工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工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 |
农民怎么变为市民是中国社会转型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去年我们对重庆等六个城市做了细致调研,同时在全国20个城市对7000多位农民工进行了访谈,收回有效问卷6000多份。
这项调研有很多发现。第一,农民工的流动开始呈现家庭化和长期化;第二,绝大多数农民工到城镇后已不从事农业劳动;第三,农民工变为市民的愿望非常强烈,绝大多数农民工表示,即使不放开户口制度,他们也要在城里留下来;第四,农民工对定居城市的选择和就业地点高度重合。
农民工最不满意的问题是工资待遇偏低。因为这几年租房成本提高,食品价格上涨,各种生活费用都在提高,工资相对于生活费用增长缓慢。
农民工社保制度亟待完善。城市低保没有把农民工纳入进来,农民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比重仍然非常低,大部分农民工在农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是没有参加主要的社会保险。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度也比较低。
这个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以放弃农村承包的土地、林地、草原和宅基地为代价来换取城市户口。
根据这些调查,我们形成了一些判断:
第一、中国正在经历着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全面短缺的转变,招工难由沿海向内地扩散。说明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初步判断到“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会出现农村劳动力由结构性短缺发展到全面短缺,“十二五”期间劳动力成本还要提高。
第二,城乡分割体制下出现的农民工现象会被终结。第一代农民工,可称之为农民工,他们在城市生的孩子,既没种过地,也没回过老家,很多人很反感被称作新生代农民工。
第三,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大量的贫民窟,是因为中国经济非常有活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没有就业的市民化一定会导致贫民窟化。
第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实质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如果中国实现了农民工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工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的四个融入,我们的社会结构转型就可以顺利实现。
第五,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完善的城镇体系。愿意在大城市定居的人是多数,因为就业机会多,子女受教育条件好。
第六,农民工的市民权利不能以土地权利换。这个问题上一些地方存在着非常模糊的认识,财产权和公共服务权是不能做交易的,否则就是对农民更大的歧视。
第七,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要让户口与福利脱钩。市民权的获得不能跟土地权利的放弃挂钩。今后公共服务权利、子女受教育权利、社保权利的获得不能跟户口挂钩,新出台的政策也不能老跟户口挂钩,最终户口要跟福利脱钩了,我们的改革就到位了。
我觉得要高度重视中国社会结构的断裂和失衡问题。过去,特殊的城市化的路径,在城乡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农民工群体,形成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有效的闭合,在城市内部又形成了一个非常明显新的城市二元结构。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存在着群体的鸿沟,在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强,社会结构深刻转变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不消除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群体鸿沟,尤其是对外来人的制度性的歧视,很有可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