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投教育要注重公平
2011-07-07   作者:周继坚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近日,国务院发布有关文件明确规定,今年起各地政府须将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用于教育。同时要求,各地须加强收入征管,确保上述资金全部用于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并不得因此而减少其他应由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掣肘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将确保在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而按照2010年的数据计算,当年公共财政的教育投入为1.42万亿元,要达到上述4%的目标,尚有较大缺口。如今,国务院提出用地方“土地财政”弥补教育经费不足,让人看到了做大教育“蛋糕”的希望。财政部报告显示,2010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9109.94亿元,当年安排征地补偿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13395.6亿元。据此估算,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数额相当可观,这样一笔资金能很好地填补教育事业当前投入与目标投入之间的差距。
  “蛋糕”有了,怎么分配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平均分配还是重点突破,需要统筹考量。当前,我国有近40万所普通中小学,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状态。一方面,重点学校、城市名校吸引了大量的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办学;另一方面,一些非重点、乡村学校能获得的教育经费却非常有限。在一些边远乡村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匮乏,优秀教师流失,学生甚至连一顿正常的午餐都难以保证。
  来自财政、社会的教育资金投入“挑肥拣瘦”,造成了当前有些地方的教育事业严重“营养不良”。一般来说,优质教育资源始终是“稀缺品”,而相关的资源争夺加剧了应试教育和择校收费等诸多乱象。因此,单靠投入少数几所重点、名校,解决不了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由此看,加大教育投入,还要从薄弱环节入手,更加注重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将新增加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向基层、向一般学校倾斜,而对于教育口碑好、社会资源充足的学校,则可以适当减少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鼓励他们吸引社会资金继续做大做强。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高度重视执行力的问题。毕竟,重点学校、名校一直是地方政绩的“金字招牌”,也是一些富裕阶层倚重的“未来投资”。唯有确保相关资金落实到位,确保资金用到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才能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不宜对土地财政“上套”过多 2011-07-06
· 化解地方债务危机不能依赖土地财政 2011-06-30
· 放弃依赖土地财政方能良性发展 2011-06-28
· 没有土地财政就没有新北京? 2011-06-23
· 没有土地财政就没有新北京? 2011-06-23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