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国际板问题时,我们不能忽略香港股市。这个已走过65个年头的市场隶属于单独的关税区,隶属于独立的监管体系,但它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经济和金融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没有疑义的。 香港股市作为一个早已国际化,又是以中国内地经济为支撑的市场,其实就是国际板。分析讨论香港股市的一些国际化特点,对于内地股市国际化以及所谓的国际板设计,大有帮助。 第一,国际化不能放弃本土操守。 香港股市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和高度国际化的市场。香港股市无论是发行、上市、交易以及监管等诸多制度都与国际接轨,但是,这并不意味港股要放弃自己的操守。一个最好的例证就是1998年的港股保卫战。 经此一战役,香港政府可谓一夜成名。因为,面对国际炒家的狙击,香港政府放弃了一贯“不干预”的政策,积极入市给投机者造成了始料不及的沉重打击,维护港股市场,捍卫了广大投资者利益——而这就是监管者的最大操守。 第二,从A、H股价格倒挂看投资者的“国际因素”。 原先,A股价格要大大超过H股,溢价水平一度超过300%,近年来港股H股与内地A股之间的倒挂现象愈演愈烈,A、H股价格出现大面积倒挂现象,尤其是金融板块的AH股倒挂差价愈发拉大。 有专家认为,真正促使H股价格全面超过A股的,并不是什么H股的结构变化,也不是海外投资者对H股有了超出寻常的偏好。如果只是这样的因素,那么,客观存在的套利渠道完全可以将这种价差基本熨平。之所以会形成两者之间的反向价差,并且这个价差还有扩大之势,最大的问题恐怕出在流动性的差异上。 第三,国际化的股市如何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2009年香港电讯盈科私有化事件说明,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监管当局重中之重的工作。当年2月4日,李泽楷及中国网通对电讯盈科的联合收购方案得到该公司股东大会的通过,而在那之前的很短时间内,超过800人陆续注册为电讯盈科股东。这些新注册股东中的数百人都来自于原属于李泽楷的一家保险机构,而他们都是从上司手中领取的电讯盈科股票。 随后香港证监会介入调查。发现投票过程中有“种票”嫌疑,使小股东利益诉求得不到伸张。香港证监会对电盈的私有化方案提出了否决意见,为此闹到法庭。在4月6日香港法院批准电盈私有化计划的前提下,香港证监会并没有因此推卸自己的维权责任,反而对法官关淑馨所指出的“电盈在私有化过程中,小股东并没有被大股东威迫,做出违反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提出反对意见,向高院上诉。最后,香港法院做出判决,否决了李泽楷收购电讯盈科一案,而李泽楷随即宣布退出对电讯盈科的收购。 在这次“电讯盈科的私有化”案例中,香港证监会首先站在中小投资者的立场上,对于电盈私有化是否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提出质疑;其次,通过调查,香港证监会对于拆小股份是不是制度性漏洞提出质疑。 第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先以香港为平台。事实上,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也主要是通过香港进行的。 香港股市可以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至于允许外国企业到上海或者深圳交易所上市,可以依据现有上市规则及外汇管理规定执行,无需另搞章程。无论企业的股东是谁,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有什么特殊待遇。 (本文摘自其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