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影子银行风险监管刻不容缓
2011-06-08   作者: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张茉楠

  所谓影子银行是指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影子银行要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因此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也较大。

  美国影子银行导致的金融危机

  影子银行已经深刻改变了美国的金融结构与金融运行的模式,在美国,影子银行系早已成为美国货币创造的主体之一。在2007年初,美国影子银行系统的总资产大约6.5万亿美元,而当时美国五大银行的总资产大约6万亿美元,据初步统计,如果将美国次贷危机前所有的金融资产(包括担保债务凭证(CDO)、信贷违约掉期(CDS)、各种金融衍生合约以及可以交易和转让的各种资产等)价值都计算在内,虚拟资产总额达到400万亿至500万亿美元。因此,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为与传统银行体系平行的金融系统,其规模和影响力非常巨大。
  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最典型的例子是信用违约掉期。信用违约掉期是一种类似损失保险的金融合约,债权人通过购买这类合约(类似支付保险费)的方式,将债务违约风险转移。在2001至2006美国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的几年里,贪婪的投资银行发现,CDS向下损失的风险不过是些保费,而向上的收益则极其诱人。投行把那些次级房地产贷款分类打包成债权出售给通过低利率杠杆握有大把美元的对冲基金们,同时买入CDS对冲风险。这样,在CDS作为为固定收益资产提供一种保险情况下,信用评级机构给债券的评级也是高级别的,发行债券的成本也就大大降低,同时出售CDS的机构在房价上涨,违约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不用持有实际债券也能发行CDS。这导致了CDS的急速膨胀。1997年,这个市场还只有1800亿美元规模,但是到2008年,全球CDS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交易已经达到62万亿美元。这样,由于CDS过度交易等带来的杠杆放大,风险自然地转移分散到银行业系统和金融市场之中,这也使得整个金融体系暴露在一个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之下,并随着美国房地产价格下跌引发了全球连锁性的金融危机。

  中国影子银行系统迅速发展

  应该讲,影子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国金融发展深化的产物。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多年来,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据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的80%至90%,构成社会融资及货币供应的绝对主力。比如,2002年人民币贷款占比为92%。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也可以简略概括为:根据GDP增速确定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大致增速,并将之折算为当年新增贷款规模。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名义瞄准M2,实质只须控制住信贷规模。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脱媒和大量表外资产的出现,影子银行发展迅速,表内信贷增长量已不能完全反映全社会的资金供求状况,特别是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其他融资方式发展迅速,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下降。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万亿元,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79.7%。而在200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1614亿元,仅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8.7%。从央行最新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来看,贷款占比呈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92%,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53.5%。
  中国在全球货币存量之高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中国的基础货币并没有增长太快,但整体流动性增长却十分迅速。这说明,货币主要不是央行外生供给的,而是产生于为投资而融资和资本资产头寸融资的过程之中,而这其中影子银行的作用最为突出。

  影子银行孕育风险缺乏监管

  面对不断活跃的金融创新与规避信贷规模管制的冲动,央行对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监管存在不足。目前的监管框架着重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对衍生产品表外业务、结构化产品、或有资产负债等缺乏关注。
  影子银行对中国信贷投放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可自由运用资金比率下降;二是脱媒资金流向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增加。当前央行把管理流动性总阀门作为调控重点,收紧银根,对银行的信贷额度进行限制。然而,由于对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很多银行将贷款转成被信托公司打包的金融产品,这些被轻度监管的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投资于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和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比如股票市场、房地产等,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这些主体也就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风险组合。
  因此,提高影子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控制业务风险,进而建立全方位的金融调控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已刻不容缓 2011-06-01
· 国内“影子银行”风险不可低估 2011-06-01
· 影子银行放贷逼近全国一半 高压监管或适得其反 2011-05-31
· 银行理财爆发 影子银行面临监管 2011-05-16
· 暴利中总有地方政府逐利的影子 2011-05-12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