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影子银行”风险不可低估
2011-06-01   作者:易宪容(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易宪容

  据报道,当前国内有一半以上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动。所谓“影子银行”(ShadowBanking),是指美国金融市场把银行贷款证券化,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或进行信贷无限扩张的一种融资方式(在我国目前表现为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这种融资方式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在影子银行中,金融机构的融资来源主要是依靠金融市场的证券化,金融机构的作用主要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而影子银行的证券化最主要产品就是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它也包括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而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是影子银行的核心所在。这种住房按揭贷款融资来源方式的改变,降低了住房按揭者的融资成本,让信贷通过衍生工具全球化与平民化被无限扩张,成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系统性风险根源。
  那影子银行最早是如何产生的?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所谓“脱媒型”信用危机,即机构资金流失、信用收缩、赢利下降、银行倒闭等。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政府放松金融管制,市场形成一股金融创新潮。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层出不穷。在之后20-30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现代金融产品在美国被“创新”出来,反过来又促进影子银行形成体系。
  这期间,美国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的发展远远超过传统金融产品。截至2007年底,传统金融产品总值约为70万亿美元,1999年至2007年间,其年均增长为5.9%。而衍生产品名义合约额超过了165万亿美元,其年均增长为21.7%。结构性产品发展更迅速,2000年总规模约5000亿美元,到2007年已发展到2.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为74%。也就是说,影子银行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银行模式的颠覆,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运作模式、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的金融创新。由于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本目的是希望用所谓金融创新来摆脱政府对信用无限扩张的监管,其潜在风险在影子银行产生与扩张过程中不断积累,最后导致美国2008年下半年出现金融危机,整个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崩塌。
  在中国,随着2011年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收紧,2009-2010年过度的信贷扩张也开始收缩。面对这种环境变化,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银行及个人,其信用无限扩张的冲动及滥用国家担保的信用体系并没有收敛,只是把信贷无限扩张的冲击由银行表内移到了表外。尽管中国以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但变异形式的影子银行体系却生发了出来,包括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房地产信贷产品及个人理财信托产品等。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银信合作”,是指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的方式“隐蔽”地为企业提供贷款。商业银行把其信用扩张由表内移到表外,以此来规避银监部门的监管。
  中国的“影子银行”目前还没形成庞大的体系,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还有很大差别,而且已处于监管部门视线下了,所以危害性还未显现。不过,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完全是由国家信用作担保,因此各类当事人都有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动。如果监管部门不防微杜渐,一旦让国内的影子银行泛滥,其风险累积的速度和程度将会比2008年前的美国更快更严重。因此,监管部门应设定更严密的法律制度监管之。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银监会强调防控“影子银行”风险 2011-05-10
·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防控“影子银行” 打击非法集资 2011-05-09
· 外资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判断有夸大之嫌 2011-04-11
· “影子垦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2011-03-1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