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消息称,“十二五”期间,北京、重庆、上海、天津、湖北和广东等六省市将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但是,由于碳强度减排指标目前无法分解到各个省区,因此未来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工作尚未形成明确时间表。
碳交易,通俗点说,就是二氧化碳减排量的公开买卖,它是根据《京都议定书》的CDM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减排指标,也就是资助其减排项目,从而来抵消自身需要承担的减排额度。
在全球,碳交易已经有近10年时间,但目前,全球和中国的CDM市场都面临着不小的困境。一位专家指出,由于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加上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达成有约束力的文件,发达国家未来的减排义务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让中国CDM发展面临很大困境。首先是,价格在持续下跌,目前CDM一级市场的价格已经从金融危机前的最高20多欧元跌到13欧元以下。广州环境资源交易所总裁李正希认为,“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欧洲多国现在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碳交易暴露出它脆弱的一面,不仅价格上不去,甚至整个市场也难以持续。
”事实也正是如此,由于CDM项目从启动开发到产生收益周期很长,到目前近80%的注册项目、90%以上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项目还没有产生收益,其他还没有被批准的在开发或潜在的CDM项目距离收益则更远。
CDM市场遭遇寒流,国内的自愿减排市场(VER)却开始萌动,北京、天津、上海等几家国内环境产权交易平台已先后推出了自愿减排业务。国内可能会产生一个小的自愿减排市场,但是关键要把购买方培育起来,这才可能让自愿减排得到持续。目前难点在于自愿减排主要是靠道德约束,并且自愿减排不是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有能力参与的。
此外,碳交易市场的形成需要两个基础。必须有比较清晰、完整的碳足迹的数据库,同时要有碳核算准则,这需要国家权威机构出面组织完成。所谓碳足迹数据库,就是要对各种工业产品以及其他产品设定一定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相当于碳经济时代的度量衡,所以这要求具备统一性和权威性。而碳核算准则就相当于碳经济时代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可以核定收入多少钱、固定资产折旧是多少,最后核定出企业利润等指标,那么碳核算准则就是这么一整套的公式,能够算出一个产品最终应该给它附上多少碳排放量。
有了这两个基础,围绕在这个行业的很多商机都会出现,碳审计、市场咨询、信息披露等等,将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但从目前来看,两个基础的构建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