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中旬开始,创业板指数出现持续下跌走势。截至5月27日收盘,创业板指数收于822.94点,创下创业板开板以来的新低。创业板自年初至今的跌幅高达27%,较去年12月底高位跌幅则高达33%,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据测算,市场下跌导致创业板总市值蒸发逾2200亿元人民币。 创业板的疲弱,引发了对创业板的攻击。客气的市场人士表示,国内创业板的整体估值水平仍然偏高,未来伴随着扩容的进行,市场供给不断增加,再加上通胀压力,企业盈利水平也存在下滑的风险,将对创业板的整体估值水平进一步造成压力。不客气的市场人士直接开骂:曾经自诩为高增长的创业板如今已然成为股民的“绞肉机”。有市场人士甚至赌咒式的预言,“创业板是一个大泡泡,三年内将会崩盘!”崩盘的导火线则是大量上市公司造假丑闻的爆发。还有人称,创业板比主板还要烂,因为监管还是那个监管,唯一的改变是上市标准降低了,“乌鸦是生不出凤凰的,中国创业板不可能成为纳斯达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伴随着行情的走低和一些公司出现问题,甚至有人开始质疑创业板是否应该设立,称创业板已经完全背离了监管层设立的初衷。有市场人士表示,设立创业板应该是为更多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和投资机会,以及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但目前创业板以上哪一项使命都无力承担,而且其负面影响日趋放大。 创业板推出不到两年,如果从上市公司的表现、创业板指数的表现以及市场舆论的评价来看,现在无疑处于困境之中。对于一直致力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金融决策层来说,这也是一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当市场抨击和压力过大时,无疑会将市场问题变成社会问题,甚至变成政治问题,这会制造出很多非理性的因素,从而影响决策。 批评是容易的,但建设很难。现在指责创业板市场的诸多意见中,相当一部分是冲着许多创业板上市公司去的,如上市后出现业绩大变脸,引发了市场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过度包装甚至造假的指责。如有研究人士统计2010年年报后发现,94家创业板公司2010年营收增长率低于2009年,其中9家公司营收增长率大幅下降。此外,162家创业板公司净利润增长率放缓,约占2010年创业板公司总数的八成。 但在我们看来,如果从资本市场全局来看,对创业板的评价不应该这样悲观。必须意识到,创业板市场与创业板上市公司完全是两回事,不能画等号。创业板是个资本市场,它提供的是一个交易平台,是投资者买卖创业板公司股票的场所;而上市公司则是交易的对象,是投资的标的,企业管理水平、盈利能力甚至企业老板的德行,都会影响到企业质量的好坏,影响到投资者对投资价值的判断。但是,不能将企业质量与资本市场本身画等号。尤其是相当一批投资者拿赚钱还是亏钱来判断市场的好坏,这更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 因此,对于决策层来说,现在仍然必须坚持肯定这个市场的价值,它至少为中国众多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场所,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中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我们看来,要保持创业板市场的价值,关键要维持这个市场的交易热度,也就是看有没有交易对象、有没有交易者。只要有二者的存在、有热度,这个市场就是成功的。至于具体哪些人在交易、买卖的是哪些企业的股票,其实并不重要。全球创业板市场的标杆纳斯达克,在1995年底上市公司数首破5000家,1996年底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5556家。随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数开始逐年减少,从2006、2007年至今,一直稳定在3000家左右。可见,“铁打的市场、流水的企业”,“企业有生死、唯独市场在”。 当然,缺乏退市机制是创业板市场机制的不足,我们也一直在建议,创业板市场监管的核心应该围绕“宽进严留”这一准则。所谓“宽进”,就是适当降低创业板公司的上市门槛,推动创业板扩容。所谓“严留”,就是尽快出台创业板退市机制,淘汰掉很多较差的公司。不过,现实来看,在当前市场对创业板信心低迷之时,在上市公司还不够多的时候,推出退市机制可能会有短期政策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退市制度的建设是必须的。 总之,怀胎十年孕育出来的创业板市场,绝不能因为几个苹果烂了就否定其存在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