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视
频 |
|
|
|
|
|
|
|
|
微博声音 |
|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 许小年 |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不落实资金,我就给你凑数。不仅教师、员工宿舍算作保障房,拆迁房和新农村建设也纳入统计,保证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按计划完成。但是很抱歉,空的不多。 |
·资深网络评论人士“五岳散人” |
在现代社会当中,用这种冒充加充公的方式,必然会使得私有财产被侵犯,从而后患无穷。比如说,今天把企业的员工宿舍算成保障房,将来拿出文件的话,是不是就能证明那房子原本是属于政府的?在一个产权原本就不清晰的地方玩这种手艺,也算是饮鸩止渴的一种吧。 |
·网友“南昌老人” |
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必须完成,约需建设资金1.3万亿,其中有8000亿元由地方筹划,土地财政吃完了,大家都不愿意参与进来,资金压力太大。于是就想别的办法。比如将没收的违建房变成保障房,甚至将之前的教师宿舍、员工宿舍等也纳入保障房房源,以完成今年保障房建设任务。 |
·网友“
实战淘金-易寒” |
前有石家庄强制没收违建住宅用作保障房,现又爆出员工宿舍可以充当保障房,今年计划建设保障房1000万套,总投资原预计在1.3万亿到1.4万亿之间,但面临土地供应、资金配套等困难,地方政府动起了歪脑筋,在保障房政策执行上进行种种折扣,最终能够落实的实际投资,不容乐观。 | |
|
|
| | |
|
|
|
杨红旭:“职工宿舍充抵保障房”有一定的合理性 |
所有的保障房并不一定全都是新建的,还允许盘活存量。员工宿舍是有标准的,不能搞成大户型,宿舍也只能是向本企业、本工业园区里面收入偏低、住房困难的一些职工进行出租,所以说有些地方把教师宿舍、职工宿舍列入到保障房范围内,我觉得这个大部分可能是符合相关规定的。[详细] |
|
|
高路:保障房,不能只挪移不建设 |
眼里没有民生的人自然是看不到这些的。对他们而言,重要的不是老百姓的民生艰难,而是他们头上的乌纱帽,保障房只是保障他们政绩的房子,只要指标能完成,玩弄一下概念,弄虚作假蒙混过关,都不成问题。[详细] |
|
新京报:别让分配不公毁了保障房制度 |
此次为了弥补政府建设保障房力量的不足,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再次被鼓励自建保障房。这就很难排除一些财力雄厚的大企业趁机大兴土木,将保障房悄悄变性为内部职工的福利房。而一些财力薄弱的企业职工只能“望房兴叹”。这无疑会加剧分配和社会保障领域的不公平。[详细] | |
|
地方政府的作假惯性 |
|
|
|
王传涛:保障房房源为何沦为“七十二变” |
保障性住房之所以能“七十二变”,道理很简单。其一,土地财政过度依赖的现实之下,地方政府永远不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因为,建商品房,地方政府是在赚钱;建保障房,地方政府是在赔钱;其二,住房保障立法落后,以致于在官方理念之中,保障性住房的概念还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厘定。[详细] |
|
|
刘道彩:任大嘴预言成真 |
此前“大嘴”任志强就曾预言:国家强力推进保障房,但又没有一部相对完善的法规性文件,难免让地方钻漏洞,为完成任务而玩“注水”。或许不久之后,拆迁房、棚户区改造,摇身一变都将加入保障房之列。[详细] |
|
赵强:当警惕掩耳盗铃的“充数”保障房 |
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但根本上还是某些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过重,准备不足,也没有信心与动力去完成任务。如果不继续加大督查力度,充分令各地政府认识到保障性住房建设是项长期无可逃避的责任,则很可能将保障房的建设目标化为泡影。[详细] | |
|
堵住投机取巧的漏洞 |
|
|
|
曹林:早该对“保障房注水”进行防范 |
深陷土地财政和自利逻辑中不能自拔的地方部门,肯定不会那么乖乖地履行保障责任——在制度设计中一定要想到这一点,这样才能导致一个善的结果。可显然,在保障房任务问题上,并没有做好这种预先的防范,导致如今一些地方让人哭笑不得的投机取巧和任务注水。[详细] |
|
|
唐伟:“凑数”的保障房为督查落实提了醒 |
“凑数”的保障房让“保障”失却本意。一些地方应付充数,为中央督查落实保障房建设任务提了醒。看来,保障房要有保障,还得在落实监督措施上有所“保障”,如此,民生才有处落地。[详细] |
|
殷国安:保障房的军令状如何才能实打实 |
当前最迫切的,是明确哪些情况下的房子可以视为保障房,保障房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涉及哪些房屋,甚至应该连盘活存量和新建的数量都应该写进军令状。所谓“统一”,就是各地保障房的标准要统一,才可能用统一的标尺考核责任制的落实。[详细] | | |